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分别追封了两位江东政权的奠基人,一位是他的父亲孙坚为始祖武烈皇帝,一位是他的亡兄孙策为长沙桓王;晋武帝司马炎在完成禅让称帝之后,不仅追封其父司马昭、祖司马懿为帝,更是追封其伯父司马师为世宗景皇帝。
相比之下,司马炎貌似比孙权慷慨许多,为什么孙权没有追封孙策为皇帝,而司马炎却追封司马师为皇帝?
其实,在这件事上面,孙权做得没错,司马家做得不合适。
不是说追尊兄长一定是错的,举个例子,北齐高洋追尊兄长高澄就没有任何毛病。
为什么呢?
北齐的法统是哪来的?源于建立者高洋在东魏的爵位“齐王”。
那高洋的“齐王”是哪来的?那是继承他兄长高澄来的,高澄才是东魏第一任齐王,高洋是第二任。
高澄的“齐王”又是哪来的?源于他爹高欢的“渤海王”爵位,高澄是由“渤海王”改封的齐王。
所以北齐的法理很明白:渤海王高欢-渤海王高澄-齐王高澄-齐王高洋-齐皇帝高洋。
高欢作为始受封者,当然是太祖,而高澄作为第二任渤海王和第一任齐王,是这个法理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高洋以第二任齐王的身份受禅称帝,他就必须要追尊他的前任高澄为皇帝。
同样是追尊兄长,高洋追尊高澄没有一点毛病,但司马家就不是这样。
晋朝的法理哪来的?源于曹魏禅让,“晋”这个国号来源于司马炎的爵位“晋王”,那司马炎的“晋王”是哪来的?是继承的他父亲司马昭的“晋王”爵位,那司马昭的“晋王”爵位是哪来的?注意了,这就不是继承别人来的,司马昭自己就是始受封者,第一任晋公、第一任晋王都是司马昭。
这里就是最值得注意的一点!晋朝的法理,是司马昭本人获得的,而不是司马昭从司马懿或是司马师那里继承来的。
司马懿当然有自己的爵位,舞阳侯,但这个爵位和晋朝法理没有半毛钱关系,因为,这个爵位压根没有传到司马昭和司马炎的手上。
第一任舞阳侯:司马懿;第二任舞阳侯:司马师;第三任舞阳侯:司马攸。
司马攸被司马昭过继给了司马师,司马师没亲生儿子,司马攸作为嗣子是司马师的法理继承人,所以他是第三任舞阳侯。
所以说,追溯晋朝建立的法理,只能追溯到司马昭就没法再往前去追溯了,司马昭的“晋王”以前的爵位是“晋公”,“晋公”以前的爵位是“新城乡侯”,最多也只能追溯到这了,这都是司马昭本人的爵位,一句话,晋朝法理和司马懿、司马师都没关系。
所以说,司马昭作为始受封者,当然是“太祖”皇帝,而司马懿作为司马昭的爸爸、司马炎的爷爷,追尊为皇帝当然也没问题,你是皇帝,你爹、你爷爷乃至你曾祖父、高祖父当然享受皇帝待遇,这个法理很正常,大家都能理解。
但追尊伯父就不一样了。司马师一来不是司马炎的父亲、祖父、曾祖父,二不在晋朝的法理链条上,追尊司马师当皇帝在法理上是过不去的,当然这个违背法理的锅不应该司马炎来背,而应该司马昭来背,司马昭在受封晋王时就给司马师追封了一个晋景王,司马炎当然也没办法。
相比之下,孙权做的事情就没毛病。
第一点,孙吴的“吴”这个国号和孙策的爵位“吴侯”是没有半毛钱关系的,很简单,孙吴建国以后还是有吴侯啊,这个吴侯就是孙策的儿子孙绍,而且之后又封了几个吴侯。
第二点,孙权就是始受封者。孙权并没有继承孙坚或孙策的爵位,孙坚的爵位乌程侯被孙策让给了弟弟孙匡,孙策的爵位吴侯也没归孙权继承,刚刚说了,人家孙策有儿子孙绍。孙权也有自己的爵位,南昌侯。
那“吴”这个国号是哪来的?源于孙权在222年得到的爵位“吴王”,不是大魏吴王的吴王,而是孙权自建年号的自封的“吴王”,所以孙权就是始受封者,虽然这个受封很滑稽,是受自己的封。
在明确了始受封者是孙权本人的情况下,事情就不难理解了,孙权本人当然是太祖,给老爹追尊一个始祖皇帝也没毛病,但对于兄长孙策,追尊皇帝是没道理的,给一个王爵才是恰如其分。
当然,很多人意难平的原因是孙策功劳很大,如果没孙策,光凭孙权的野战能力想打江东有点做梦了,说孙策才是东吴基业的奠基者也不为过。
但是在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时代,帝王的决策大多是政治需要的结果,追尊皇帝的目的是建构法统,不是为了开功勋表彰大会。
因为司马师没有儿子 孙策有
孙十万要追封孙策为皇帝,他自己这个皇帝就当不稳了,孙策是有儿子的,孙策是皇帝他儿子就有继承权!孙十万这个皇位就名不正言不顺了!
司马炎封司马师一个皇帝没后顾之扰——司马师没儿子[呲牙笑]
司马炎追封司马师的后续是什么呢。是司马炎为了给自己这手臭棋擦屁股,干掉了司马师继承人司马绍。追封孙策为皇帝,把孙绍卷入政治漩涡里,一个弄不好,孙策直接绝后。
又见胡说,司马昭和孙权的基业是继承谁的?难道是自己开创的?
孙策、司马师、高澄共同点都是王朝奠基人,而王朝奠基人是应该被追封帝号的
司马懿和司马师才是晋朝开国的关键人物,司马师一对一换掉毌丘俭后,曹魏就再也没了希望。司马昭司马炎之流也就是趁着司马师无后,捡便宜罢了
你特么逼人人跟司马学不是特么逼乱套了,,皇位只能一脉相承,,你特么的兄弟在皇帝面前只能是臣,,司马已经
如同朱雄英不会有嗣子一样(即使继位的是朱允熥也这是)这更多应该是政治上的考量:过继出去的儿子会比没过继的儿子在宗法上有更优先的帝位继承权,司马氏就犯了这个错误。孙权追遵孙策为长沙王而不是皇帝,对国家而言减少一个隐患。
侄子没有兄弟那么大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