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游戏有BUG,游戏公司会第一时间处理。但是现在似乎未成年人也为他们的犯罪开始卡BUG了,只是这个BUG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处理好。
现在发生了多起关于未满16岁的杀人案件,结局大家也都懂。这些孩子比任何人都清楚16岁是个坎。所以很多人选择这个时间段玩票大的。
7月10日,汕头警方通报:“15岁男生遭两名同龄人杀害”。这起事件不仅给受害者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悲痛,也再次引发了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这个BUG的感慨
广东汕头的方先生称:他15岁的儿子,在7月6日晚被同村的两名15岁的少年约到学校,惨遭勒颈致死。这两名施害者,方某润和方某辉,年仅与孩子同龄也是同学,本是朋友关系,但是没想到却下次毒手。从家长提供的疑似聊天记录显示,双方相约在学校的小树林见面,交谈中涉及了与钱有关的话题。
家长质问道:“我就这个儿子,为什么要这么残忍?多大的仇怨?”这一质问也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共鸣和愤怒评论。许多网友表示,必须严惩凶手,否则无法形成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震慑力。更有网友提到之前类似的案件,强调必须杀人偿命,家长教育不到也要坐牢,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犯罪。
但是目前来说很多少年就是在这个时间段铤而走险。杀人也不会判死刑,我曾进过几个初中的群,每年到高二的时候就出现类似的情况,学生们会讨论怎么搞才会不负责任。那么面对接二连三的未成年人恶性犯罪事件,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才能避免发生这样的悲剧?
在现有的规则体系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建议。她强调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并认为家庭教育的失败往往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她指出,未成年人之所以犯罪,其责任不在他们身上,更深的还在其养育者身上。正是他们的不作为或者溺爱、或者无视,才让那些孩子有恃无恐。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李玫瑾教授提出了一个具体的建议:将未成年人犯罪者的刑期,加上被害者的年龄,由犯罪人的家庭来进行赔偿。这种赔偿不是一次性的,而是类似于每月扣税那样,按照犯罪人家庭的月总收入确定一个比例,比如20%,按月直接从对方的收入补偿给害者家庭账户。这样的制度设计,既能够让未成年人犯罪者的家庭直接感受到因教育失职而带来的长期经济负担,从而促使家长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和成长环境。
李教授的建议很好,但是还是过于的想象化,这种家庭真的未必会心甘情愿补偿,所以必须加上“强制”两字,只要不赔偿,就冻结所有的账户,这样才可能达到效果。
纯数扯淡,只有杀一儆百才能让这些熊孩子感到没有空子可钻。法律有漏洞就堵死漏洞,而不是作修饰!
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