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时期河北保定老照片:汉奸谄媚日军纵行,整个城市一片荒凉

万物知识局 2024-09-15 09:37:45

文/万物知识局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河北保定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成为了华北战场的重要一环,见证了无数英勇抗敌的壮烈故事。

保定,这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自元、明、清直至民国,一直是河北的军事、政治、文化中心,然而,在1937年的全面抗战爆发后,保定也未能幸免于日军的侵略。

从1937年8月开始,中国军队在保定和涿州一线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日军投入了第六师团、第十四师团、第二十师团等精锐部队,沿平汉线及其东西地区南进。

中国军队则主要由宋哲元部二十九军及五十三军等部队组成,在房山、良乡、涿县等地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然而,尽管中国军队英勇抵抗,但由于装备落后、兵力不足,加之日军在火力和空中支援上的绝对优势,保定防线逐渐告急,1937年9月18日,涿县沦陷,日军随后沿平汉线继续南进,对保定城形成了包围之势。

在日军强大的攻势下,保定城垣最终被攻破,守军在与日军进行肉搏战后,被迫从南门撤退,保定城陷入日军之手,照片里,就是攻城后的日本鬼子在街上耀武扬威的情形。

这时候的保定城,曾经历了从未有过的沧桑与磨难,随着日军的铁蹄踏入这片土地,曾经的宁静与繁华瞬间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战火与硝烟的洗礼。

照片里,一对姐弟无措的看着前方的镜头,街道上,不再是往日熙熙攘攘的人群和繁忙的景象,而是变成了一片萧瑟荒凉,爆炸声、枪声此起彼伏后,只剩老百姓们扼腕叹息。

保定的天空,曾被战争的阴霾所笼罩,空气中弥漫着火药和燃料的刺鼻气味,阳光也被厚厚的云层遮挡,使得整个城市显得压抑而沉重,日军的飞机不时地从上空掠过,投下炸弹,摧毁着无辜的生命和建筑。

坐在路边给孩子穿衣裳的母亲,在这场浩劫中,保定城的居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许多人失去了家园和亲人,被迫逃离熟悉的土地,他们在逃难的路上,饥寒交迫,生活艰辛。

欢呼雀跃的日本士兵,当用铁蹄践踏了他国的领土后,这些侵略者只有摒弃良心后的快乐,每一声欢呼背后都隐藏着数万万中国子民的鲜血。

坐在板车上的男人,他的身后是一条平缓的护城河,一座石拱桥立在河上,揭示着它数百年的历史,谁也不清楚,这辆板车将会驶往何处。

街道边的商务印书局,下面还有两个比较模糊的字——“分馆”,在这种地方工作的人,放在那个年代,都能算是文化水平比较高的“知识分子”了。

这是保定的天水桥,俗称南关大桥,是一座承载着丰富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古桥,位置处于河北省保定市南关府河之上,桥上人来人往,还能看见后面工厂的烟囱正往外送着白烟。

四十年代拍摄的保定南城门,保定南城门,又称“迎泰门”,始建于明洪武初年,距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这座城门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从明朝的繁荣到清朝的鼎盛,再到近代的动荡不安。

写着硕大“定功”两个字的是西辕门,作为直隶总督署的外门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在古代,辕门原指军营的大门或官署的外门,象征着权威与尊严。

日本人在保定建的神社,他们不仅攻占了保定,还在里面建了这样带有侮辱性的神社,就如同日本国内的靖国神社一样。

三四十年代的西关大街,可以看出街面还是很宽阔的,路两边也有一些商铺林立,只不过,这时候的街道普遍都只是泥土路,一旦车轮滚过,就是尘土飞扬。

保定一处澡堂内,两个男人正泡完汤池,在炕上喝茶、抽烟,澡堂文化在中国乃至于世界都有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照片中的两个男子十分的休闲自在。

一面高大院墙上,写着白底黑字的“保定医院”,据说,这是日本鬼子攻陷保定城后在这里修建的一处殖民医院,抗战胜利后,这里自然就是一片衰败之境。

保定的古城墙,历史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但现存较为完整的部分主要为明代所建,明代时,保定作为北方重镇,其城墙的修筑得到了高度重视,这些城墙曾无数次抵御外敌入侵,保护了城内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了保定人民心中的坚固防线。

三十年代,保定街头一个平凡的早点铺子,老爷子在天刚亮的清晨就从家中出发,来到铺子边上,开始准备蒸热腾腾的包子,蒸笼上的茫茫雾气,充满了一座城市烟火气息。

挑着担的小姑娘,明明还是七八岁的年纪,就已经担起沉重的责任,扁担两边,一边坐着自己胖乎乎的小弟弟,另一边放着颇具重量的货物。

挂面铺子的老板,此时面带微笑坐在门口数钱,像这样的挂面店其实我们小时候经常会在街边看见,一把把洁白的挂面搭在杆子上晾晒,那种浓郁的面粉味道一度成为儿时深厚的记忆。

日本人攻陷保定后,迅速开展了一系列殖民行为,他们热衷于“以华治华”的策略,奴化教育就是一个典型,这张照片就是日本人推行奴化教育开办的一处小学校。

正在从事课间活动的小学生们,他们每天除了学习日语、接受“大东亚共荣”思想洗脑外,其他的教育内容倒是还算正常,做到了西方那套教育模式。

弯弯曲曲的河道中正在行驶的小木船,仔细一看,这些木船竟然一个连着一个,就像是互相接轨的火车一般。

保定警察署,仔细看,上面还写着“在北京日本帝国总领事馆”,简而言之,又是日本人的一处傀儡机构。

开在西关大道上的早餐铺子,或许是这里人流量比较大,商贩们会倾向于在这边摆摊,那些上学的、上工的、开铺子的,常常会途经这里。

热闹的小胡同后边,有一处高大的建筑,这是保定的大慈阁,大慈阁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见证了保定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沧桑巨变,在清代乾隆年间,大慈阁不幸遭遇火灾,但随后经过多次重修,依然保持了其原有的风貌和气势。

城墙下的一处人家,一个盘着头发的妇人正拿着碗给面前的小孩儿喂饭,在这二人的身后,还有一个穿着僧袍的小和尚,静静地站立在城墙之下。

走在铁轨上的日本军队,他们穿着先进的作战服,带着精锐的武器,在中国的大地上制造了无数创口。

轰炸后的保定城,无数老百姓们聚集在镜头前,他们身后的家园早已成为一片废墟,讽刺的是,废墟之后,竟然还一座天主教堂高高耸立。

废墟之上的鼓楼,这座始建于元代的古老建筑,不仅是保定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城市历史变迁的见证者,鼓楼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见证了保定从元代至今的兴衰变迁,承载着无数历史的故事与传说。

保定的府河,河岸边上的老纤夫正在费力地拉船,府河,古称一亩泉河,是保定市的主要河流,府河如同一条碧绿的绸带,轻轻环绕着古城,见证了保定的沧桑巨变,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保定儿女。

这张照片里,一条宽阔的铁路轨道延伸到远处的山脉里,轨道周围聚集着许多人,这些人就是被日本人强迫进行护路演习的老百姓们。

除了进行护路演习,保定城内的青壮年劳动力各个都要被日本部队拉来干苦力、修铁路,照片中这些剃着寸头的男子,就是被搜刮来的劳动力。

几个大筲箕里面,装着许多白白胖胖的馒头,这是给劳动力分发的午饭,一个人就只能领导三四个白面馒头,对于要从事体力活动的男性来说,几个馒头根本不会够。

照片里的日本鬼子大马金刀的半蹲在前面,两个保定居民不得不低人一等地蹲在地上,听从日寇对他们的盘问。

保定城俯瞰街景,街道上倒是没有什么人烟来往,路两边的电线杆子倒是十分的显眼。

保定在日军占领期间的悲惨遭遇,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段沉痛记忆,它提醒我们,只有国家强大、民族团结,才能抵御外侮、保卫家园。

同时,我们也应该铭记那些在抗战中英勇牺牲的先烈们,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宁。

回顾历史,我们不仅要铭记伤痛和苦难,更要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历史的教训,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0 阅读: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