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年江苏小妹,入选全国12届刻字展,谈刻字艺术创作的“3度3多”

四海易文字 2024-07-09 19:26:50

2024年6月29号,全国第十二届刻字作品展览在嘉兴开幕。上一届是2019年,五年的发展,发现一些老作者一直活跃在创作的一线,新一批优秀的书刻人才先后涌现出来。五年沉淀,书刻艺术飞跃进步,这是不争的现实。观光看了此次展览,有些个人的看法和大家共同探讨。

第一:书刻作者越来越年轻专业化

书刻展和书法篆刻展,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十三届国展和十二届刻字展年轻人越来越多,女性占了一定的份额。

江苏的王俊兮03年生人,刻字入选过多次国展和省展,书法基本功扎实,五体兼修,书法上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女性作者色彩要比男性敏感,刻画细腻的肌理,色彩的块面构成等,这些是她们的优势。

王俊兮本人对作品解读:

入展的这幅刻字作品采用的是横式满构图形式,材质选用优质红松板,字体以隶书为主,大字和小字、阴刻和阳刻相结合的方法。

两个大字“澄怀”用深阳刻法,突出主题,小字部分以阴刻为主,最后三行和落款用浅阳和前面形成对比,又和大字相呼应。

整幅作品选用暖色调,大字用赭石平涂,小字阳刻部分用土黄平涂,小字阴刻部分用钛白略添赭石平拍,引首章和名章的用色也与整体色调相应,达到整体色彩的和谐统一。

第二:创新仍然在路上

书刻真正的兴起就是这30年,未来的发展还在探索之中,十二届书刻征稿启事中三次提到了“新”这个字。支持采用新的方式、新的角度、新的理念来丰富书刻的内涵。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鼓励创新。

第三:书刻作品也有风向

长期关注书刻展赛,展览的风向,在书刻作品中一样得到了体现。书刻的发展,从半工半艺过渡到少字数的现代派,从个人色彩转换到了新古典风格。这些转变同书法的展风很为接近,书法楷书是魏碑的天下,行草是明清大字的天下……从十一届到十二届刻字展来看,刻字的主题回归到传统,诞生了———新古典主义书刻之风。“新古典主义”成了书刻发展的主旋律,这两届国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种风向就像魏碑和明清大草一样,相信会“火”一段时间,想入展的书友,这种方向也是一个选择。

第四:不得不重视的,新形式和新材料的应用

十二届刻字展,如中书协的征稿启示一样,“听家长话的都有奖品”,在征稿启事之前,中书协主办一些活动,采用新材料来尝试,为刻字作品注入新的内涵。很多人对新的信息不敏感,每到大赛之前都有一些提示,这一次又得到了验证。刻字作品中,江西成了的新宠,发挥出地方的优势,体会到了“家长”的用意,因此、一些优秀的陶刻、瓷刻作品呈现出来。

未来的发展碑刻、竹雕、青铜铸字、砖刻,这些传统的艺术门类,同样包含着几千年的文化,创新的书友以书刻的形式进行转化(十届,十一届已有书友尝试过,转化很成功,作品入选)

第五:书刻书刻、书法为先

少字数的作品,逐渐在减少,回归到书刻的本身,以书法为主。书法上以多字体来呈现,一种书体是无法凸现丰富的版面。另书法作品及面试书法创作,要做到“刻”和“书”的统一化。

很多书友经验不丰富,便上了一“当”。例如,刻字作品以隶书为主体,书法作品却去写楷书;刻字以篆书来体现,书法上却不擅长篆书,书法作品及书法面试就出“货不对版”。显现出“书”“刻”不合。总之以个人擅长的书体作为刻字主体,这样既能显示出自己的能力,主办方也能通过作品了解到作者水平。

第六:形式的体现靠色彩

这次评审,有评委给出的信号,有些作品刀工和书法都不错,色彩上出了问题,色弱和近色弱。长时间写书法,白纸黑字仿古宣,在脑海中形成的定式,色彩的原理和色彩的渐变,需要专业的磨练。

说实话这一点确实是很多人的弱项,(包括评委们)色彩归入美术,是书法之外的一项学问,着色和配色,哪有一两年就能搞懂的呢?如果那么容易,颜料生产、镀色行业、图文广告不都失业了吗?所以色彩这一块还要下大功夫。

小结:

四海易术个人认为,目前书刻正处于高速的发展期,书友们为了立于“不败”之地,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引用“三度”和“三多”,作为创作的指导。

三度:

深度:立体感常用深度来体现,板材四公分,深度过半是基本,大字特别重要。

法度:力法的丰富性,70%的书友圆刀过多,方刀太少。

亮度:作品的外观同书法的章法一样,书法评审以“三秒钟定生死”,刻字作品是一样的,色彩的亮丽度,给人第一印象尤为重要。(色彩纯度不够、不占优势)

三多:

块面多:书法的作品分为提签、上款、正文、落款。刻字作品的主次之分也是依靠这个原理来展开的,对“字眼”的要求更高,丰富的块画意识,起稿时就要有这些思想。

字数多:征稿启事说得很清楚,字数多者占优,现场看展、此言不虚。

书种多:

一种书体,一个块面,入展的作品,每件作品都是两种书体以上。另很多高手引用了“姐妹艺术”,利用了宣纸“做旧”的手法,利用了篆刻“残破”的技巧。

以上文字属糟老头四海易术的个人看法,不一定正确,请看官们多多批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