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生流浪乞讨,后半生君临天下(非朱元璋)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2024-09-30 11:10:33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专权擅政 徐温)

公元 927年,叱咤淮南的南吴头号权臣徐温,终于病死了。

早年跟随杨行密打下江山,中年渐渐得到重用,掌握大权,之后弑杀二代南吴君王杨渥,扶立三代皇帝杨隆演,杨隆演死后又扶持四代皇帝杨溥,他这辈子,很忙,但是可以说是绝对没白忙。

而且徐温这人吧,不算太坏,虽然他窃据了南吴君王的权力,可是他用权而不滥权,懂得知人善用,注意招揽人才,时常整顿吏治,平素还积极处理冤狱,他甚至还是一个十分爱惜民力的人,有一年徐温的母亲病逝,徐温手下的一些亲信大臣前来祭奠,顺便就带来了一些纸扎的人偶,为了表示对徐温母亲的尊重,官员们别出心裁,还给人偶穿上了不少绫罗绸缎,结果徐温看到之后非常的生气,他说,这些华贵的衣服都是百姓们一针一线制作而成的,这都是民力,怎么能好端端的就烧掉呢,还是解下来送给那些没有衣服穿的穷人吧。

现在,熊熊烈火焚烧,他也要随着这一缕缕的青烟离开人世了。

当年他效忠过杨行密,发下过至死不渝的誓言,可是南吴的几个皇帝,要么是他杀掉的,要么被他所控制,如果天上地下真的浑然一体,如果人死后真的拥有死后的世界,那么徐温是否汗颜面对杨行密呢?

可是,这么多年来,南吴也正是兴盛在了徐温的手里,是他顶住了乱世的巨大压力,是他推行了诸多仁善之政,是他把南吴从割据势力转型为了一个效仿于唐朝制度的王国。

曾经叱咤了淮南几个时代的权臣徐温,他已经牢固的掌握了南吴的所有命脉,经济,军事,制度,文化,他就像是猛烈燃烧的火焰,正要席卷天下时,一阵狂风暴雨袭来,火焰成了火苗,而火苗则逐渐熄灭,然后狂风刮走灰烬,雨水洗刷痕迹,留不下一点点存在的证明。

来不及难过,来不及悲伤,一切都来不及,就好像这世界上绚烂的事物,往往都不长久。

徐温临死之前做的最后一件事儿,很有意思,他率领文武百官劝自己所控制的这个傀儡皇帝杨溥称帝,但是杨溥还没等称帝,徐温就死了。

(轻信于人 徐知询)

徐温是死了,可却没耽误杨溥称帝,因为徐温虽然死了,但是徐温把持朝政的大权无缝衔接到了他的养子徐知诰手中。

其实这很奇怪,徐知诰是徐温的养子,当年朱瑾虽然杀掉了徐温的儿子徐知训,但是徐温还有一个儿子叫做徐知询,而且这个徐知询,在徐温死的时候,还掌握了南吴的大部分军权。

乱世,拳头就是硬道理,只有你的道理硬,你才能不讲道理,徐知询既然掌兵,想要消灭光有威望而手里没军队指挥权的徐知诰那简直是轻而易举。

徐知诰也知道,自己想要坐稳南吴权臣的位置,必须要把徐知询给解决了,而且还要快,因为徐知询手里有兵,他简直就是定时炸弹,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

南吴的都城,有俩,一个是旧都扬州,一个是新都金陵,即南京。

徐温死的时候,徐知询在扬州领兵,而徐知诰则在金陵主持政务工作。

一般来说,徐知诰如果要对付徐知询,那肯定要关闭城门,全面戒严,然后筹措粮草,招兵买马,一切准备妥当之后,就等着徐知询在扬州起兵,哥俩肯定是要手底下见真章,要碰一碰,这种剧情我们很熟悉了,之前闽国的内乱大抵都是如此,王氏后人大乱斗,这个打那个,那个打这个,打来打去都乱套了。

但是,徐知诰是个聪明人,他在研究了敌我双方的实力之后,很快得出结论,如果要动武,要动兵,自己无论怎么打也打不过徐知询,因为南吴的精锐力量都在人家手里握着呢,自己要募兵,那就得临时招募,不过拉起一两万的老弱残兵,那纯粹就是蚍蜉撼树。

兵书有云:故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

徐知诰知道来硬的不行,所以他只好来阴的。

他是怎么来的呢?他欲擒故纵,还没等徐知询主动起兵,徐知诰就率先表示,自己愿意让出这个南吴话事人的身份,自己不当家做主了,而是积极邀请徐知询从扬州到南京来,来接管自己的工作,自己就退隐了,以后就你徐知询说了算了。

(巧设计谋 徐知诰)

正常人仔细想想都知道这其中必然有诈,但徐知询还真就上当了,他上当了不算,他美滋滋的到南京去接替徐知诰的时候,他还没带兵,只是随便带了几个人去的,对徐知诰是完全不设防。

脑子有问题,但是基本生活能自理。

糊涂啊,真是糊涂,这手足兄弟况且相残,何况他徐知诰跟你原本就没有血缘关系呢?

果不其然,徐知询前脚到南京,后脚就被徐知诰控制住,随即解掉了他的全部兵权。

这回,徐知诰终于算是放心了,而至于称帝的杨渥,对徐知诰来说根本就无关紧要,反正傀儡始终是傀儡,做君王是傀儡,当了皇帝,还是傀儡,这成了杨氏后人的宿命。

杨溥称帝的时候,有一件事还很值得说一下,那就是五代十国中十国之一的割据政权荆南曾经派人来祝贺南吴的成功割据,以及杨溥的称帝。

荆南,也叫南平,而南平当时的国主,叫做高季兴。

这个高季兴,平时就很喜欢搞这一套,哪个地方割据了,他一定要跑去祝贺,哪个政权有人称帝了,他也一定要派使者过去,表示自己对新帝的依附。

这回杨溥称帝,高季兴也过去恭请祝贺,顺便表达了自己愿意依附南吴的这个态度。

您说高季兴闲着没事儿老去跟人家说吉祥话,跟人家表忠心干嘛呢?不是他有特殊癖好,而是因为,他每次去表示依附,都会获得各个割据政权给他的赏赐,而且这些赏赐数量很可观,去一次高季兴就能捞不少,高季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掌握了这一生财之道,因此他频繁的在各个政权中斡旋,简直赚的飞起,盆满钵满。

(禅让帝位 杨溥)

而对于被高季兴坑走赏赐这种事儿,杨溥其实没有太多感觉,他一天到晚都处于被徐知诰的控制和监视下,这个徐知诰比他老子徐温还要难对付,还要难缠,徐知诰一开始做了太师,后来又做大元帅,最后还封了王,杨溥一看这实在是没办法了,他这个皇帝再干下去也没意思了,索性把皇位禅让给了徐知诰,南吴就这么灭亡了。

从杨行密坐上淮南节度使开始,一直到杨溥禅位,南吴政权一共存在了四十六年。

当年创业庐州,淮南厮杀,到如今的徐氏专权,禅让帝位,南吴兴亡,时间仿佛一眨眼。

杨行密当年麾下号称三十六名将,他带着这些野心勃勃,雄心壮志的人,打拼出了自己的一方天地,奠定了南吴的基础,规划了从割据藩镇向国王的快速转型,也正是因为杨行密奠基的南吴,阻挡了朱温一统天下的大计,更开启了唐宋之间经济文化向南移动的先声,杨行密当时更有个绰号,叫做十国第一人。

五代十国时期出现了无数的军阀,真可以用恒河沙数,数不尽数来形容,这第一人的名头,要怎样才能得到?如今又有多少当年的辛苦,付之东流。

杨行密做到了,但是他没有做完,他的子孙们也陆续在他开拓的这条道路上倒下了。

绕檐瘦猫,飞蛾扑火忙。

檐下清风携细雨,残烛摇曳独唱。

往东来奔西走,归来鬓染秋霜。

布帘夏夜梦回,心驰四海八荒。

禅位后的杨溥被徐知诰送到了润州居住,徐知诰还专门在润州给他修建了宫殿,他也不再做帝王打扮,而是换上了一身道袍,潜心修道,三十八岁,幽闭而死。

(当年往事 杨行密)

徐知诰代南吴建立了南唐,成为了南唐的开国皇帝,也就是后来的李昪。

李昪是南唐的初代皇帝,而李昪死后,由他的儿子李璟即位,李璟在位时,后周世宗柴荣讨伐淮南,要消灭南唐,柴荣还专门下了一道诏书,安抚当年南吴杨氏的后代,意思你们当年被南唐夺走的江山,我柴荣肯定替你们拿回来,结果李璟担心杨氏的这些后人在柴荣的鼓舞下图谋作乱,干脆将杨氏族人尽数杀光,南吴杨氏一门,从此绝后。

新政权南唐,开国皇帝是徐知诰,当然他做了皇帝之后就更改了自己的姓氏,恢复了当年的李姓,改名为李昪。

他很早就成了孤儿,父母都在战乱中失踪,不过六七岁的时候,他就要在安徽濠州流浪,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饥不择食,慌不择路。

没人在乎他,没人关心他,他活不活,死不死,对这个世界毫无影响。

而现在,晨曦初破,琉璃瓦顶闪耀着柔和而庄严的光辉,御道两旁,身着朝服的文武百官,按品级排列的整整齐齐,他们神情肃穆,默然不语。

金瓜钺斧等仪仗器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彰显着无上威严。

一乘龙辇缓缓驶来,龙辇之上,李昪身着衮冕,头戴天冠,面容沉静,目光如炬,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

他走出辇轿,缓步登上高高的玉阶,每一步都显得那么坚定有力。

当他终于站定在宝座前,转身面向群臣,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

万岁!万岁!只有山呼万岁的声音。

目眩神迷之间,这一切是显得那么的不真实,不真切,而只有当李昪看到自己那一双布满了老茧和陈旧的伤口的手时,他才猛然意识到,自己是从多么卑微的地方爬上来的。

李昪不知道,很多很多年之后,在他流浪过的地方,还会有一个孩子在那里流浪,而那个孩子建立的功业,将会超过他。

那个孩子的名字,叫做朱元璋。

这当然只是一种巧合,但命运使然,现在的他和未来的朱重八,都成为了天选的宠儿,被推上了历史的关键时刻。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十》

《十国春秋·吴三·睿帝本纪》

《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吴世家第一》

《十国春秋·卷十五·南唐一·烈祖本纪》

1 阅读: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