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一个长期盘桓在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自公元前2世纪初冒顿单于起到南北朝末期,整整六百年时间里,这个民族如同悬在中原王朝头顶上的一把利剑,频繁的骚扰,侵袭,让处在中原大地上的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深受其害,对之可谓深恶痛绝!
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中原王朝后,曾派大将蒙恬率大军三十万将匈奴赶出河套地区。但自莫顿单于上位后,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自公元前176年开始,匈奴进入全盛时期,于是便无休无止地对当时的汉王朝进行骚扰。
但是,有一个现象特别值得注意,那便是,当匈奴人俘虏了汉人后,不杀也不打,反而将其作为战利品赐给本族女子,这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匈奴的发展与崛起蒙恬防守匈奴几十年,在北方构筑了绵长的防御线。然而,随着秦王朝的土崩瓦解,一个铁血人物的诞生,让匈奴迅速崛起,他便是莫顿单于。
莫顿是通过射杀父亲头曼而夺得单于之位的,在他继位后,便开始了迅速对外扩张的态势。通过强大的武力侵略,匈奴人将月氏人击败,并逼迫其西迁后,又先后让丁零、浑庾等弱小部落臣服于它,至此,包括河套在内的北方大部分广袤地区再次被匈奴占领。
自刘邦建立汉朝后,由于百废待兴,国力空虚,对匈奴采取的一直是怀柔政策,以和亲与纳贡的方式换取边疆的安定与和平。在此期间,吕后还受到了匈奴单于写“情书”侮辱。
但是,经过西汉几代君主的励精图治,国力得到了空前的增强。到了武帝时期,对匈奴开始由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在汉武帝的亲自主持下,先后对匈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即:河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
在战争过程中,为孤立匈奴,联合大月氏夹攻匈奴,汉武帝刘彻派张骞出使西域各国,期望能将匈奴的“右臂”截断。
然而,就在张骞带着一百余名随从向月氏国进发的途中,却遭到了匈奴人的截留。匈奴人很想弄清楚张骞出使大月氏国的真正目的,但张骞对此却三缄其口,誓死也不坦白相告。
对于张骞的冷漠,匈奴人反而显得格外热情,他们试图拉拢、同化张骞,迫使他放弃出使大月氏的念头。但即便张骞在匈奴留居了十几年,但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联合月氏,攻打匈奴的神圣使命,一直“持汉节不失”,时刻寻找着出逃的机会。
终于在公元前129年,张骞趁着匈奴人防备松懈,便带领其随从,悄悄逃离了匈奴了控制区域。但几十年下来,外面的世界已是沧海桑田,月氏国受匈奴人逼迫,继续西迁,张骞只好带领随从,继续西行,经过艰辛的努力,张骞一行前后经历了十多个国家,虽然未说服大月氏夹攻匈奴,但却意外地开辟了一条伟大的丝绸之路,对汉朝及后世影响深远。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当初匈奴人截留张骞时,不直接将他斩杀呢?这就不得不从当时匈奴人自身的处境说起了。
匈奴人的自身限制匈奴人自南侵以后,大肆掠夺百姓财物,戕害无辜生命,这引起了中原人士的强烈愤慨,为了缓和矛盾,赢得人心,对于中原的汉人,他们往往视如珍宝,从而让部分汉人放弃仇恨,为己所用。
要知道,匈奴毕竟是个游牧民族,即便军事实力再强大,手下兵马再彪悍,落后的生产方式始终让他们居无定所,四处漂泊。
故此,他们相信,中原汉人是最好的老师,倘若将先进的耕作方式以及工艺技术全部倾囊相授,那么,他们的民族必将真正地雄霸中原,天下无敌。
他们当时的制造工艺到底有多落后呢?据《汉书》记载,匈奴人的的兵刃落后而且滞钝,以致五个匈奴兵都不是一个汉兵的对手!
这一段记述来自汉成帝与大臣陈汤的真实对话,具有极高的可信度。尽管日后匈奴人的工艺技术有所提高,但仍是处在三个匈奴兵才能对付一个汉兵的尴尬境地。
因此,处于窘境之中的匈奴人急需将汉人的先进工艺技术吸收发展,否则,他们有一天真的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此外,人口稀少也是让他们忧心忡忡的重大隐患。匈奴人所处的地域一般处于大漠戈壁的极寒之地,这直接导致了人口存活率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
另外一方面,长期征战,使得牺牲的男性与日俱增,匈奴各部落清一色出现了女多男少的人口趋势。因此,受环境与战争这两大重要因素的制约,匈奴已然出现了十分严重可怕的人口负增长。
于是,增长人口就成了匈奴首领们制定国策的当务之急。其实,自汉匈之间实行“和亲”政策以来,两族之间发展交流的机会日渐增多,互相通婚也成为了习以为常的事情,这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匈奴人口的增多。
此外,对于汉人中的优秀人才,一旦俘获,匈奴人也会以赐婚的方式来瓦解汉人的意志。比如,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在公元前99年,奉武帝之令征讨匈奴,浚稽山一役,他以五千步兵对战匈奴八万骑兵,结果寡不敌众,惨遭俘虏。
匈奴人深知,李陵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才,于是,匈奴单于便将女儿嫁给了李陵,并且还封他做了右校王,让其掌控军权。
武帝得知消息后,受大臣公孙敖的蛊惑,盛怒之下,还将李陵的母亲与妻子全部处决,司马迁因此事为李陵求情,也让武帝对其实行了残酷的腐刑,这对知识分子来说,堪称奇耻大辱,从此便发愤著书,遂有了史学巨著《史记》。
事实上,将优秀的汉族人才笼络到匈奴阵营,一直是匈奴首领梦寐以求的事情,依靠“送老婆”的方法,除了李陵外,一些誓不投降的汉臣,亦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儒家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纷纷与匈奴女子结婚,据《汉书》记载,名臣苏武虽然宁可到荒芜之地,也不投降匈奴,但最后也娶了匈奴女子为妻。
汉匈交流与民族融合虽然汉匈之间的战争给当时的国家与百姓带来的沉重的伤害,但也应该看到,在战争之外,优秀强大的中华文化对匈奴人的影响力。
文化这个东西虽然看似无形、脆弱,但它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却让游牧民族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感染,从而放下身段,虔诚地将其吸收并发扬光大,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迅速融合。
其实这一现象不只单单在匈奴人身上有所体现,之后出现的契丹、女真、党项以及满清都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从而彻底让中华各民族融入成一个团结友好的大家庭。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匈奴人依靠汉人发展生产也好,笼络人心也罢,抑或为其增加人口,其本质就是在先进中华文化的影响下,不自觉地搞了一场民族融合的盛宴!
结语尽管在南北朝末期,匈奴人走向没落,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由于曾经的这次民族融合,匈奴人的血脉早已融入到中华文明的大家庭之中,虽然民族消失了,但其骁勇善战,彪悍洒脱的性格却注定传承在后世人的文化基因之中,今天东北人的豪爽性格,就很有可能是这种基因造成的!
参考资料:
《汉书·匈奴传》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