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死后不久,戚继光离职身亡,万历帝:他不死,大明不安

北纬的咖啡豆 2024-11-15 14:00:01

戚继光,一个在明朝风雨飘摇之际闪耀的名字,一个被后世铭记的抗倭英雄。他戎马一生,大小百战未尝一败,却最终在凄凉的晚景中郁郁而终。

他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大明王朝由盛转衰的缩影,帝国裂痕的预兆。

01

戚继光崛起

昔日,戚继光之先祖戚祥,与老朱一同奋战,战功卓著,备受尊崇,实乃当之无愧的开国元勋。

老朱顾念往昔情谊,特予戚家“世袭罔替”之殊誉,享四品官阶。自此,戚家子孙永享荣华,再无生计之忧。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戚家的后辈竟真的就此选择了躺平。祖先积累的荣耀,反倒成了他们懒散度日的庇护所。

1528 年,戚继光出生,他与那些如寄生虫般的贵胄子弟大相径庭,自幼便勤于思索,对读书满怀热忱。

16 岁那年他便出仕登州,那时的登州正是抵御倭寇的前哨,与之隔海相望的日本,时刻对大明沿海地带虎视眈眈。

见证倭寇的横行肆虐,民众的流离颠沛,他毅然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之句。其志在平乱,心忧黎庶,尽显家国情怀。

这并非是矫揉造作,而是他心中真实的忧国忧民之情。

只是卫所的那些官场老手,根本没把这个新来者放在心上,他们阳奉阴违,敷衍了事,深谙官场潜规则。

戚继光沉着冷静,深知硬拼并非良策,故而耐心筹谋。他一面自我提升,一面妥善处理上下级关系,暗中积蓄实力,等待契机。

1549年,他考中武举人,次年进京应试。他本欲夺得武状元荣归故里,但命运多舛,半途杀出个程咬金,蒙古鞑靼首领俺答率领大军兵临城下。

考试中止,武举人们被组织起来守护京城,而俺答此行,其主要目的并非攻城,而是烧杀抢掠。

数次象征性进攻后,于京城外围大肆劫掠,接着提出“通贡互市”之求。获大明方面应允,随之撤军。

虽然此次事件规模不大,但戚继光表现卓越,沉着应战,在混乱之中展现了不凡的军事才能。

之后,他撰写了《备俺答策》,这本小册子后来成为边疆士兵的必备手册,被誉为“抗蒙宝典”。

正因于此次事件中的出色表现,戚继光遂被调往蓟门,由此掀开了其军事生涯的崭新篇章。

在蓟门的三年里,他潜心研读兵书,他并非机械背诵,而是批判性学习,敢于对经典存有质疑,发表独到见解。

例如孙子主张“敌人气焰嚣张时暂且避战”,戚继光于旁注解:“愈是张狂,愈需挫其锋芒。”

孙子曾言“诈败的敌人不应追击”,但戚继光却主张“只要保持队形、加强警戒,适当追击亦是可行的”。这种批判性思考的精神,正是他未来取得辉煌军事成就的关键所在。

02

与张居正的命运交织

在那里经历了三年的磨炼,戚继光如同脱胎换骨,他的军事学识飞速增长。

1553年,他被举荐管理山东地区的三营二十五个卫所,担起了抵抗倭寇的重任。随后,他奔赴浙江,于此邂逅了足以改变其命运的关键人物——浙江巡抚胡宗宪。

当时明朝廷打算加强抗倭力量,打算设立宁绍台参将一职,这可是个油水丰厚的职位。 众多人拼命钻营,而戚继光却不声不响,一心一意做事。

结果令人倍感诧异,他竟获任宁绍台参将一职,这使那些处心积虑钻营之人希望落空,深感失望。

1557年,他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考验。岑港的汪直余党造反,朝廷发兵镇压连连败退。 戚继光主动请战,洞悉敌军弱点,成功击退了倭寇,尽管己方损失也不小,但至少挽救了些许朝廷的面子。

战后他被指派守护台、金、严三地,并着手建立自己的队伍。

他坚信,若要克敌制胜、降低己方伤亡,势必要组建一支精锐干练的军队。他观察到处州兵和绍兴兵不是缺乏勇猛就是不够专注,不适合作为主力部队。

在一次走访民间的时候,他看中了金华和义乌的人民,他们勇敢无畏,敢于战斗,正是他理想中的士兵。

故而,他于这两处招募四千士卒。历经严苛训练,终铸后来名震天下的“戚家军”。

为增强战斗力,戚继光不仅改良武器装备,诸如狼筅、虎蹲炮等新型武器应运而生,还创设了鸳鸯阵、车营阵等战术布阵。

这些革新让戚家军如有神助,于战场之上锐不可当、战无不胜,展现出无可匹敌的强大实力,令敌人闻风丧胆。

从1561年4月到5月,戚继光率领戚家军,以寡敌众,五战五胜,消灭敌军5500多人,自身却伤亡不到20人,这次战役被后世称为“台州大捷”。

在福建横屿岛之战中,戚继光更是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全歼岛上倭寇,解救了800多名被俘的妇女儿童,自身伤亡仅十三人,战斗仅用了三个小时。

一系列的胜利,让戚继光名声鹊起,官至总兵,成为大明王朝最耀眼的将星。然而在抗倭的战场上,他也逐渐感受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

他的老上级胡宗宪,因为被弹劾“里通倭寇”,最终被下狱身亡。俞大猷也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削职查办,虽然最终没事,但也让人心惊胆战。

戚继光意识到,光会打仗不够,还得会做人,还得有靠山。

他看中了当时还是国子监副祭酒的张居正,此人容貌出众,气宇轩昂,眼光长远,对戚继光的军事才能十分欣赏。

居正欣赏戚继光之才,遂促其结为深交。继光眼力之准,不久便得以验证。

1567年,张贵为次辅,而继光亦赴北地,担负起守卫蓟州、永平与山海的重责,以御北方蒙古族的侵略。

此时继光充分展示其天才的军事才能,令侵略者闻其名而胆战心惊,纷纷退避。

1572年,居正登顶为首辅,与此同时,继光亦晋升为左都督。曾被继光慑服的北方部落,转而侵犯辽东,继光随即驰援辽东守将李成梁,共同抗击来犯之敌。

成梁在继光的指导下,韬略有所长进,渐露名将之锋芒。 继光之卓越表现,诱居正略施援手,随即太子太保、少保之衔相继加封于他。一位戍边将领,荣登此等高位,实属功勋卓著。

03

悲剧命运

古人云:“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戚继光这位曾与张居正结下深厚情谊的英勇将领,最终在命运的翻云覆雨中沉沦。

1582年,张居正逝世,终年五十七岁。那位曾为大明王朝铸就中兴辉煌的宰相,辞世后竟遭遇了不公正的清算,令人唏嘘,

万历皇帝因幼年时张居正的严厉教育而心怀怨念,待其死后,便展开了报复行动。张居正一家受尽迫害,甚至差一点遭受掘墓鞭尸之辱。

与此同时,有进言者言,戚继光戍守北方迄今已达十五载,理应予以调动。

此提议貌似平和,实则波谲云诡,政治博弈的隐秘暗流已初现端倪,水下冰山崭露一角。毕竟,戚继光在北方苦心经营,军心向他,若真有意谋反,则后果不堪设想。

朝廷因顾虑其势力过盛,难以驾驭,故而将他调任至广东。

于远离故乡的南方,战火硝烟消散无踪。但于此地,人情世故亦需重新梳理规划,以便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展开新的生活篇章。对于年逾五旬的这位老将来说,此乃颇具难度的挑战。

尤为致命的是,戚继光因与张居正的旧情致使地位骤降,往昔众人对他的敬重与配合亦不复存在。

1585 年,戚继光再度遭逢弹劾,最终官职被罢回了老家。

俸禄既失,生计遂陷窘境。因贫病无钱就医,他苦撑三年。1588 年 的一个风雨交加之夜,他终凄然辞世,。

曾有一位声名赫赫的抗倭名将,然其结局竟是这般凄惨,着实令人扼腕长叹,心生无尽的惋惜之情。

戚继光的人生悲剧,绝非仅属个人之殇,实乃大明王朝国运式微的显著征兆。

四年后,戚家军于朝鲜战场仍显威风,但归国后,在讨要军饷之际,竟惨遭屠戮。

朝廷不仅未追究责任,反为杀人者加官晋爵,戚家军的荣誉受到玷污,大明王朝的腐败无能暴露无遗。

此后万历皇帝摒弃张居正的改革成效,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对朝政置之不理,致使朝纲混乱,国势渐衰。

与此同时,东北的女真部落迅速崛起,努尔哈赤创立后金,致使大明王朝深陷内外交困之境。

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明军溃败,后金确立了战略优势,标志着大明王朝由盛转衰,逐渐步入了灭亡的深渊。

04

结语

戚继光和戚家军的悲剧,是大明王朝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也是封建王朝的必然规律。

政治斗争往往会牺牲人才,损害国家利益,戚继光和戚家军的遭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人才乃一国发展之关键所在。倘若无法做到人尽其才,势必带来巨大损失。戚继光于广东时志不得抒,其所率戚家军竟遭屠戮,此皆为人才被枉费的惨痛悲剧,令人扼腕叹息。

戚继光的一生,恰为大明王朝由盛渐衰的典型写照。其历经的风云变幻,无不映射出王朝兴衰交替的历史轨迹。他的崛起,得益于时代的机遇和个人的努力;他的悲剧,源于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封建王朝的腐朽。

他的故事,是一部英雄史诗,也是一部警世恒言,值得我们深思。[太阳]

参考来源:

《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齐鲁壹点 海浪花/戚继光生平史话 (三十六)忍斩亲兵

海浪花/戚继光生平史话 胸怀宏愿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