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
从实力层面来说,南陈的军功派是最强大的,覆盖了南朝各个阶层,而且,侯景之乱导致世族被清理出局,南朝的世庶矛盾被战争消弭,可以集中全力对付北朝。但南陈最终还是难免灭亡的命运,根本原因就是其优势只剩下长江水域的制水权,实力不够,只能接受统一的大势。
从司马睿南渡之后,江南的掌权者就带有明显的地域性:东晋是集中于建康一带的北方世族掌权;刘宋是起家于京口的北府军的天下;南齐的基本盘是来自淮阴的三齐射手;南梁是以雍州武力得天下。
这种地域政治的特点就是,建康政府只能凭借本部兵马来支撑皇权,同时应对和北朝的战争。一般情况下,地方势力在北伐这件事上一定会优先考虑保全自己的势力,如此,南朝的军事就不能形成合力,导致南朝总是无法在北伐战争中有所突破,疆域一再内缩。
而且,当朝廷主力扬州军团遭受重创时,地方势力马上就会率领本部兵马冲击建康朝廷,如果是藩王得手,马上就会更新皇权,如果是地方藩镇,则会实施改朝换代。
军政的不统一是南朝的最大问题。
而且,世庶矛盾也导致南朝有限的资源不能形成合力服务于战争。
但在南梁灭亡之后,南朝的局面就发生了质的改变。首先就是世族阶层的出局。由于世族在南迁之后都集中于建康、江陵这样的大城市中,所以侯景之乱和江陵之难就导致了大部分世族都死于战争。世族出局之后,以陈霸先为代表的江南庶族就走上了历史舞台,在没有世族力量掣肘的情况下,陈霸先所代表的新鲜血液就能充分展现其活力,与北朝博弈。
而事实也是,陈霸先确实连续两次挫败了北齐的武力入侵,陈文帝陈蒨也先后打赢了和北齐、北周之间的战争。
南陈初年之所以能打赢手中那副烂牌,就是因为,江南豪杰、庶族群体的崛起,在不受世族力量掣肘的情况下能够调动南朝的所有资源。
再说南陈的军功派。不同于宋齐梁,南陈虽然也是起家于地方,从岭南走来,但其军事中坚力量绝对不是一个地域性组织。陈霸先在创业的过程中是一路走一路整合,几乎将江南各个地域、阶层的精英都整合进了自己的圈子:
在岭南崛起和随后北上时,陈霸先招纳了胡颖、徐度、杜陵、杜僧明、周文育、侯安都等人;在平定侯景之乱驻扎京口时,陈霸先又将吴明彻、沈恪等长江下游的地方实力派吸收了进来;在火并王僧辩之后,陈霸先又将梁元帝和王僧辩的旧部侯瑱、徐世谱、周铁虎、程灵洗、韦载等人招降;还有割据地方的鲁悉达、荀朗等人...
南陈军界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性。陈霸先虽然是以地方势力入主建康城,但却在创业的过程中将各个地方和各阶层的军事精英都吸收了进来,确保了南陈在崛起时的军事实力。
也就是说,南陈的军功派完全没有地域性的属性,是集合了江南各地、各领域的军事精英组成的一个军事共同体。
陈霸先打造了南陈军事共同体 图源/剧照
和北周一样,陈霸先也是以出让权力共享利益的方式来团结军功派,比如,侯瑱在投诚的当年就被授予侍中的职位,拜车骑将军。次年(558),在侯安都遭遇惨败的情况下,侯瑱又被陈霸先升任为司空、“都督西讨诸军事”,成为抵御王琳军团的主帅。
南陈政权几乎向一切有武装和战争经验的军事强人进行开放,与他们共享权力。同时,这些军事精英又承担保卫南陈的重任。
军事共同体的特点就是:共享权力、共担责任,与王朝的命运休戚与共。
也就是说,南陈的政治其实是皇帝与军功派共治天下的格局。
这种军功政治一般都是王朝遭遇生存危机,形势的倒逼而产生的,不到万不得已,皇帝一般是不会向某一官僚群体让利的。就像北朝的关陇集团,也是宇文泰在面对高欢以山河四省的强大优势誓要攻灭西魏的危局中组建的。
军功政治的优点是,能量巨大,同时存在威胁皇权的缺点。
对于败军之将,陈霸先也表现出了非常宽容的态度。557年,陈军在与湘州王琳势力的战争中遭遇惨败,主帅侯安都、周文育、徐敬成被俘,暂时归附了王琳。但在侯安都和周文育逃归之后,陈霸先并没有追究其责任,反而将他们官复原职,继续重用。
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团结军功派,将有限的资源能够形成合力。
这种做法还体现在后来的吴明彻身上。578年,吴明彻在北伐遭遇惨败之后被周军俘虏,从此寄居北方,北周甚至还拜其为持节大将军、怀德郡开国公,邑二千户。
在陈叔宝即位之后的至德元年(583),南陈甚至还以诏书的形式高度肯定了吴明彻的功绩,并追封其为邵陵县开国侯,食邑一千户。
后主这样做,就是为了千金买马骨,进一步安抚军功派,使其团结在自己周围,继续为朝廷奉献。
正是这种开放性、包容性和权力共享,所以陈霸先才能集中有限的资源将已经打到建康城下的北齐军队赶了出去,维护了南陈政权的独立性并牢牢掌控着长江水域的制水权。
当然,在抗胡的大势面前,南陈军功派也只能抛弃个人恩怨结成一个共同体保卫江南。就像司马睿当年渡江之后,南方世族在胡人压力的情况下不得不和北方世族合作一样。等于说,南陈军功派的团结是陈霸先个人的影响和抗胡重任的倒逼所共同作用的结果。
陈霸先之后,文帝陈蒨继续扩张军功派的势力,在击败长江中游的王琳势力之后,将王琳旧部任忠、周炅、樊毅和樊猛兄弟吸收了进来。
在击败王琳这个最大敌人之后,文帝又对内扫平各路割据势力,在这个过程中,又吸收了一批地方精英,比如:桂州的淳于量、临川的周敷...
南陈的军功派在文帝朝进一步壮大。
当然,对于那些拒不合作的地方势力,文帝则是采取坚决的打击态度,像割据豫章的熊昙朗、割据临川的周迪、割据东阳的留异、割据侯官的陈宝应都被文帝一一剪除。
南陈在文帝手里初步完成了江南的统一,继续维持与北朝隔江对峙的格局。
当然,文帝也是凭借强大的军功派才挫败了北齐、北周军队的入侵,维护了南陈割据江南的局面。
而且,南陈还没有强大的藩王势力,军功派在没有内部威胁的情况下可以将所有精力都用在抗胡这件事上。
在宣帝陈顼年间,南陈甚至还吃到了时代的红利,利用北齐和北周的矛盾,发动北伐,一度夺取了淮南之地。
太建北伐曾一度收复淮南之地 图源/剧照
之所以能在弱势情况下取得如此成绩,除了钻了北方矛盾的空子之外,就是南陈强大的军功派的作用。
但南陈军功派所能发挥的作用也于此达到了上限。因为,随着巴蜀、江陵等战略重地的丢失,南陈的势力范围已经完全内缩至长江以南,其能够暂时苟活并一度收复淮南之地完全是因为北方的分裂,当北方一统之后,其末日也就到了。
此时,就算南陈军功派再团结,也不是统一后的北周的对手。再说,北周也是军功政治,而且是自宇文泰时代就传承下来的关陇集团。相比关陇集团,南陈的军功派显然还不够成熟,根本不是关陇集团的对手。
结果是,淮南在南陈手里还没捂热,就被北周强势夺了回去。没有淮南作为战略缓冲,江东随时都处于北朝的军事压力之下。隋朝开皇初期,隋军动不动就搞军演,搞得南陈是高度紧张。
在吴明彻北伐遭遇惨败之后,宣帝陈顼甚至在建康郊外设坛,与军功派一起盟誓,将来自北方的寒意传递到每一个军功派成员身上。虽然这种形式化的东西所起的作用很有限,但这又再一次证明了南陈君臣一体,皇帝与军功派荣辱与共的鲜明特点。
由于此时的北朝还在消化胡汉矛盾,解决突厥问题,所以南陈还能苟延一段时间。但随着承平日子的腐蚀,南陈又逐渐弱化了军功派的权力。具体表现就是,后主将孔范、施文庆等文人提拔了起来,与文人士大夫共治天下。
这种做法不仅使南陈皇室一步步士族化,武力基因逐渐退化,更是侵夺了军功派的利益,使皇帝与军功派共天下的政治格局逐渐解体,军功派自此与朝廷是离心离德。
为什么隋军在进攻建康时,陈军大量投降隋军,就是南陈内部军政矛盾的具体表现。
总结起来就是,南陈以军功派而兴,同时也以军功派而败。虽然在北朝的强大攻势面前,南陈也难免灭亡,但如果后主能够继续维护军功派的利益,还是可以稍微延长南陈的生命周期。
只能说,后主在没有军功和威望的情况下忌惮军功派,所以才大肆启用文人,将军功派边缘化。
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皇权的安全,但却损害了朝廷利益。
南朝,直到灭亡都没有处理好皇帝和军功派之间的关系。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北齐连出三代昏君,灭亡太快了。如果北周北齐继续缠斗,南陈未必没有机会,三足鼎立的格局没有哪家一定赢也没有哪家一定输
主观性太强了[吃瓜],只有不稳定的政权才会有地方势力,刘宋没有整合成功南方资源?刘子业时期,也是刘家人的内部矛盾,和地方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