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
想要在乱世中立足并有所发展就必须组建一个强大而稳定的军功派,但军功派的存在又会导致皇权的极度不稳,东晋之后的南朝,皇权和军功派的关系极为紧张,进而威胁王朝的稳定。所以,要想处理这种矛盾,就必须得维持雄主坐镇的格局。
东晋是皇帝与世族门阀共治天下的格局,皇权的极度衰弱导致其只能受世族的摆布,但当世族腐化不能解决内部问题之后,新的势力就趁势崛起,以刘裕为代表的北府军迅速崛起并通过平定内乱积累的军功控制了东晋庙堂。
当北府军走上历史前台之后,东晋在短时间内就达到了其武力的巅峰,刘裕率领北府军将士不仅成功平定了内乱,而且通过北伐先后灭掉了南燕和后秦,不仅收复了故都洛阳,还一举攻克长安。
刘裕大会未央宫,祭拜汉高祖,成为了南朝北伐的天花板,此前没有人取得这样的成绩,此后更没有人超越刘裕,原因就是,军人势力代替世族成为了江南的主宰,且刘裕能够轻松驾驭军人群体发挥其能量。
接着就是,刘裕凭借军功颠覆了东晋王朝,建立了刘宋王朝。刘宋王朝的建立代表军人势力的崛起,皇权与军功派的矛盾成为制约南朝发展的主要因素。
刘裕在世时还可以凭借个人威望驾驭军功派,刘裕驾崩之后,军功派立刻就成为了威胁皇权的存在。因为,少主在没有军功和威望的情况下肯定不能驾驭局势,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
还没等少帝刘义符发难,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四人就迅速发难废掉了刘义符,扶立刘裕第三子荆州刺史宜都王刘义隆为皇帝。
这就说明,军功派不仅能够掌控朝政,更能决定皇帝的人选。为了延续自己的权势和利益,他们一般会选定一个能够代表他们利益的人。但我们也不能片面地就认为,军功派左右皇权只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因为,北朝的胡人势力依然强大,军功派希望拥立一个年龄稍大且能力不错的皇帝来主导局势,带领南朝继续前进。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有刘宋王朝存在,檀道济等人的利益才能够延续。
和后来北周的关陇集团将杨坚扶上位也是一个考虑,关陇勋贵觉得幼帝宇文阐不能带领北周实现混一南北的重任继续带领北周前行,就果断更换了代理人。
所以,自身的利益需求和王朝的发展需要才是乱世中导致皇权更迭秩序混乱的主要原因。
而刘义隆也确实不负众望,即位之后带领刘宋王朝开创了元嘉之治的盛世。而且,刘义隆的上位还能使荆州势力和扬州势力形成合流之势,进一步凝聚了刘宋王朝的武力。
刘义隆是被军功派推上位的 图源/剧照
南朝历史,荆州势力和扬州势力轮番上台,其实就是历史的主动选择,为了保持南朝有限军事力量的短暂凝聚。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萧道成、萧衍、陈霸先的崛起也是这种规律的演变,当军人群体觉得建康政权不能代表他们的利益且不能保证南朝的安全时,就果断打破既有秩序,建立新的秩序。
看看萧道成、萧衍、陈霸先的崛起之路,他们都代表了新兴的军人势力:萧道成的身后是三齐射手;萧衍的后盾是雍州武力;陈霸先是凭借岭南军团一路将蛋糕做大。
只有能代表军人群体利益且能以武力优势保卫江南的人才具备问鼎皇权的资格。
这种隐性逻辑在南陈内部表现得尤为明显。559年,陈霸先驾崩之后,其侄子临川王陈蒨马上就在军功派的支持下登基称帝,当时,侯安都是一路陪伴陈蒨去建康即位,为了保证陈蒨上位,侯安都甚至是暴力式从太后手中夺走了玉玺,还威胁众人:“临川王有功天下,须共立之。今日之事,后应者斩。”
直接是以武力扶立陈蒨强制即位的节奏。当时,杜陵、侯安都等军功派是一致性支持陈蒨上位,就是为了让有威望和能力的长君来领导南朝前进。反观陈蒨,其年龄、个人能力、军功所积累的威望,完全符合军功派的条件。
当然,军功派也需要陈蒨来保证他们的利益。南陈的政局和皇权完全被军功派所控制。
陈蒨驾崩之后,以吴明彻为代表的军功派又支持陈蒨的弟弟陈顼废掉了陈伯宗强势上位,继续维持长君在位的格局。当时,江州刺史章昭达、郢州刺史程灵洗、淳于量、徐度徐敬成父子都表示支持陈顼。
没办法,南陈的外部压力最大,其就必须得维持长君在位的格局,打造所谓的军人政治。东晋当年是皇帝与世族共治天下的格局,南陈则是皇帝与军功派共治天下。后来,吴明彻北伐惨败,陈顼在建康郊外设坛,与朝臣、将军们一起对天盟誓,就是这种格局的具体表现。
南朝极度依赖军功政治,才能维持生存。
但新皇在上位之后为了保证皇权的安全又会选择打击军功派。比如,宋文帝刘义隆就先后干掉了扶立他上位的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四人;陈蒨诛杀了支持自己上位的侯安都...
这些人虽然能力尚可,但由于缺乏军功,所以对于驾驭强大的军功派就总会有一种无力感。既然是皇权的威胁,那就不如将其杀掉。在皇权和王朝安危之间,皇帝一般都会果断选择皇权。所以,之后南宋赵构的做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些能力严重不在线的幼主就更不用提了。刘子业上位之后诛杀了为孝武帝刘骏上位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柳元景和沈庆之;宋明帝刘彧在平定内部反对势力之后赐死了为其平叛的将军吴喜,斥逐了老将张永;萧赜处死了萧道成时期的旧将垣崇祖、张敬儿;萧宝卷诛杀了曹虎等旧将...
这种对军功派的屠杀首先就导致了内部的极不稳定。废帝刘昱的烂杀导致刘宋王朝被萧道成颠覆;萧宝卷残杀军功派的行为导致南齐王朝被萧衍所颠覆;萧衍将军功派闲置,结果导致南梁的藩王为了权力开启了互相攻击的模式,间接导致了南梁之亡...
为什么南朝始终没有一个稳定的军功派,原因就在这里,旧的军功派被皇帝诛杀,新的军功派又随着新皇而崛起,完了又得在幼帝上位的情况下面临新一轮的洗牌。
南朝始终没有处理好皇权和军功派之间的关系,导致内部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军功派,反而因为军功派的频繁洗牌造成了内部的剧烈动荡。藩王为了皇权频频入局也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动荡。
北朝为什么能够持续强大,就在于宇文泰所建立的关陇贵族能够始终掌握话语权,能够做到对武力基因的家族传承,世代为帝国服务。作为开拓的急先锋,关陇集团不仅实现了北方的一统,还最终混一了南北,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
更要命的是,对于军功派的打压和钳制直接造成了南朝国力的下降。宋文帝刘义隆对军功派的打压导致北伐的惨败,淮南在北魏骑兵的蹂躏下残破不堪;宋明帝刘彧对武将的残杀导致刘宋不仅失去了青齐,势力范围更是内缩至淮河流域;萧衍钳制武将重用宗室也导致了北伐的惨败,同时还使他所依赖的扬州军事遭受重创;南梁因为军功派的缺位导致侯景之乱所引起的变局使南朝失去了巴蜀、江陵、合肥等战略重地...
南朝领土一步步内缩,从黄河流域内缩至淮河流域,再内缩到长江流域,这虽然是北朝武力优势所直接作用的结果,但又何尝不是南朝的内乱让北朝抓住了机会呢。
历史有一个规律,一个王朝在没有内部问题的情况下很难被外力所灭掉,南朝就是被内乱一点点耗尽了元气从而被北朝顺势兼并的。看看隋灭南陈的过程,几乎就是轻轻推了一下就终结了南朝。
所以,南朝在具备淮河、长江等地理优势的情况下而不能自保的主要原因就是,内耗削弱了自身实力,其内乱又表现为两个方面:藩王对中枢权力的屡屡冲击;皇权和军功派之间的矛盾导致中枢动荡。
至于南朝为何会持续陷入严重的内耗中,又是由于雄主的缺位。以刘裕为例,其在位时,藩王肯定会安安分分,而且,军功派的精英们也会充分发挥个人才智供刘裕支配,为国家服务。
刘裕时代是南朝的巅峰 图源/剧照
为什么刘裕发动的北伐行动能够达到巅峰状态,就是因为,军功派群星荟萃,人尽其能。
但是当刘裕这样的猛人退出历史之后,南朝的国运也就到头了。宋文帝不能驾驭军功派选了一些怂人领导北伐,结果导致惨败;萧衍抛弃军功派而重用宗室,结果在军功层面同样无所作为。
看似是用人不当,实际上还是没有驾驭军功派的自信。刘裕驾崩之后,南朝迅速就从开拓的昂扬姿态切换到自保的状态,一点点丢失了刘裕打下的江山。
究其原因就是,皇权和军功派之间的矛盾。直到南朝灭亡,这种关系都没有处理好。
也就是说,南朝实际上是亡于两种矛盾:世族和庶族之间的矛盾;皇权和军功派之间的矛盾。
但是吧,雄主又不能形成“量产”,南朝在失去刘裕这样的猛人之后就只能被动接受衰弱的现实。
任何一个依赖强人政治的王朝最终都会无奈走上下坡路。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