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日这个信息如潮水般涌来的时代,我们每日都沉浸在新闻报道与不同观点的海洋中。这些纷繁复杂的信息如同浓雾一般,充斥着各种偏见与既定立场,悄无声息地渗透进我们的思维深处,潜移默化地左右着我们的认知与判断。
正如美国作家、评论家埃德蒙·伯克(mund Burke)曾深刻指出:“偏见一旦在心中生根发芽,便难以根除。”在这种错综复杂的信息环境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独立分析和评估新闻报道的可靠性及真实性,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这种批判性思维,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
一、专家的言论,真的可靠吗?
设想一下,在理想化的世界里,那些试图说服我们的人会详尽地阐述利弊,我们能够轻松地找到可信的专家,在面临选择时能够心平气和地作出明智的决定。然而,在现实世界里,形形色色的人都在声称自己的观点正确,即使是专家也可能犯错,信息真伪难辨。
例如,关于瑜伽的负面效果,网络上充斥着各种极端说法。有人说瑜伽会从潜意识中释放出恐惧、病态等情绪,甚至可能导致人格分裂等心理问题;一些保守派人士未明确指出贫富不均的问题,商家可能隐瞒剥削工人的事实,例如某些牛仔裤制造商可能没有告知消费者其低价产品背后剥削工人所得,药品公司也可能没有完全披露药物研究的真相。
专家的言论真的可靠吗?专家的观点往往并不一致。
例如,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世界卫生组织对阳光直射的看法就有所不同。前者认为应避免阳光直射,因为太阳紫外线照射可能诱发皮肤癌;而后者则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紫外线照射只是诱发疾病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原因,且晒太阳少的人比经常晒太阳的人患病概率更大。
美国心脏协会与芬兰的研究对养宠物与健康的关系也得出相反的结论。美国心脏协会认为养宠物有助于促进主人健康,而芬兰的研究则发现饲养宠物与健康状况恶化有直接联系。
还有国际流行病研究院院长与南卡罗来纳州医院专家对手机辐射的观点也相悖。院长认为“手机会产生有害的辐射”这种说法没有任何根据,而医院专家则宣称有足够证据证明手机与癌症之间存在关系。这说明我们不能盲目依赖专家,要对他们的观点进行甄别、筛选。
二、海绵式思维与淘金式思维
有一种常见的思维方式,类似于海绵放入水中的反应——充分吸收水分,而被形象地称为“海绵式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有以下两个显著优点:
首先,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越多,你就越能体会到这个世界的复杂多样。你所获取的知识将为今后更深入的思考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海绵式思维相对而言比较被动,它并不需要你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往往既轻松又快捷,特别是在你看到的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又生动有趣时,运用这种思维更是游刃有余。
虽然大量吸收外部信息可以为你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提供一个有效的起点,但海绵式思维有个严重而又致命的缺陷:对于哪些信息和观点可以相信,哪些信息和观点应该摒弃,它提供不了任何判断方法。如果读者始终依赖海绵式思维,那么最后读到的内容,他就会相信什么。
我们相信,你一定愿意掌握主动权,来选择该吸收什么和忽略什么。要做出这个取舍,你就得带着一种特别的态度去读书,即不断提问的态度。
这种思维方式需要你积极主动地参与互动。作者不断向你兜售观点,而你应该随时准备与之辩论,尽管作者本人并不在场。我们把这种互动的方式称为“淘金式思维”。
淘金的过程为积极主动的读者和听众提供了一种可效法的模式,在他们想要判断自己的所见所闻有多大价值时可以借鉴。要想在对话的过程中披沙拣金,就需要不断地提问并思考问题的答案。
采取淘金式思维的读者会像采取海绵式思维的读者一样,他也希望通过阅读来获取新的知识,但两者间的相似点仅此而已。海绵式思维强调知识获取的结果,而淘金式思维则重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极与它展开互动。
一个会思考和判断的人愿意赞同别人的观点,但他首先得为自己的问题找到一些令人信服的答案。
三、弱势批判性思维与强势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可以用来捍卫自己的信念,也可以用来对自己初始的信念加以评价和修正。
理查德·保罗(Richard Paul)教授对弱势批判性思维(weak-sense critical thinking)和强势批判性思维(strong-sense critical thinking)的区分有助于我们理解批判性思维这两个对立的用途。
注意:弱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捍卫自己当前的信念。强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价所有的断言和信念,尤其是对自己的信念加以评价。
如果你利用批判性思维来捍卫自己当前的信念,你就在使用弱势批判性思维。为什么说这种思维是弱势的呢?因为以这种方式来使用批判性思维的技能,就意味着你根本不关心自己是否在接近真理和美德。
弱势批判性思维的目的就是坚决抵制和驳倒那些不同的观点和论证。将把那些意见和你不一样驳得哑口无言、乖乖认输作为批判性思维的最终目标,会毁掉批判性思维潜在的人道和进步性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