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剿捻徒劳无功,李鸿章却迅速找到对付捻军的办法,为什么?

娇洋看过去 2024-09-06 22:26:39

1868年1月5日,东捻军在扬州全军覆没,赖文光被清军俘斩,李鸿章随后率领淮军接踵北上,于3月10日抵达直隶景州(今河北衡水景县)督师助剿西捻军。此外,山东、河南、安徽等省的清军亦云集直隶。清廷命恭亲王奕䜣节制前线各军,以令行禁止,相互配合,加大对西捻军的围剿力度。 3月16日,淮军、安徽绿营与西捻军在饶阳(衡水属县)东北展开激战,大败西捻军,斩获可观。

正当左宗棠准备采取下一步作战行动时,3月18日,西捻军又出乎左宗棠的预料,没有北窜,而是由晋州(今石家庄属晋州市)涉过水浅流缓的滹沱河,然后又从邯郸渡过漳河进入河南彰德府(今安阳),驰骋在新乡、延津、滑县一带的广袤平原上。

西捻军在直隶饶阳遇挫后迅速南下,暂时缓解了京畿重地的紧张局势, 但清廷心有余悸,仍担心“捻贼蔓延肆窜”,急忙命左宗棠、李鸿章速速督率各军进剿。连日来,左宗棠没日没夜地颠簸在马背上,风餐露宿,辛苦万状,疲困异常。眼下战事棘手,朝廷申斥、催迫,舆论诘难,同僚攻讦、拆台,加上被捻军牵着鼻子走,久战无功,疲于奔命,他内心亦无比愧疚,内外交困的窘境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此次清廷任命恭王奕䜣为大将军,节制各路剿捻大军,左宗棠、李鸿章只得屈居其下为参赞官。左宗棠兵权被削夺,能指挥得动的兵力仅剩下从陕西带出的1.9万楚军旧部了。他深感耻辱,唯有竭尽全力、委曲求全,凭战功方可洗刷前耻。他亲率楚军将士从定州、正定往南疾追,于4月2日抵达大名府(今河北邯郸大名县)。西捻军在河南彰德府(今安阳)一带稍事休整,并将其为数不多的步兵全部改为骑兵,一人配两匹马。4月初,楚军、淮军以及其他各军在封丘、滑县一带与西捻军交战,被捻军击败,损失不小。

西捻军获胜后,又从河南滑县折返直隶(河北),并于4月17日驰至山东莘县,渡过大运河后奔至东昌府(今聊城)。4月20日,清一色骑兵的西捻军又迅速进入直隶吴桥,然后北上逼近天津。

西捻军这一行动,令清廷震恐,急忙谕令左、李督军合围,齐心协力,认真剿办,限一个月内将其全部歼灭,否则拿二人是问,治以重罪。为了对付西捻军大规模、长距离的运动战,李鸿章吸 取长期与东捻军周旋并最终一举剿灭之的经验教训,采取“设长围以困之”的“就地圈制”办法。根据西捻军善于流动作战、长途奔袭的活动情况与用兵特点,他提出以运河为防线,北边以减河(运河分洪、泄流河道,为人工挖掘) 为防线,南以黄河为防线,东则以大海为天然防线 ,各军并力围追堵截,将四处流窜的西捻军逼进这个狭长地带,用四道防线牢牢地圈禁住。

左宗棠之前也拟定过多个也是设法“圈制” 四处游走、行踪不定的西捻军,但都因外界质疑、掣肘而不了了之。如今李鸿章又提“圈制”之法,他立即表示赞同,并在奏疏中建议清廷多多调集兵马,越多越好,参与围困捻军的清军兵力至少要达到十几万,还要派周边各地的地方团练协防,否则难以达到“圈制”捻军马队的效果。也是天随人愿,当时河北、山东交界处的直鲁大平原地区正值雨季,豪雨不断,江河盆溢,道路泥泞,使西捻军善于骑战的威力大打折扣。

1868年为救东捻军而从西北深入华北的西捻军吸引了大量清军尾随堵截,后又迅速北上,兵锋直逼北京近郊的卢沟桥。后清廷调集大量清军、民团进剿,大兵云集京畿,西捻军突围南下,渡运河往东,逐渐被清军逼进北有减河、南有黄河、西有运河、东临大海的直隶、山东边区,被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以及大量民团围困。捻军骑兵被“圈制”在一个狭长地带,其速度优势被遏制,又无法破围而出。张宗禹领导的西捻军即将进入最后时刻,坚持战斗长达18年、活动范围遍及十余省的捻军起义很快就要遭到清军无情镇压而彻底覆没......

【配图源自网络】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