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中西繪畫,自古以來,理念迥異,然在筆法之上,亦有相契之處。如宋人山水之作,樹冠之描繪,竟與英倫水彩畫有異曲同工之妙。此種筆觸,以中國畫術語言之,屬“濃破淡”之法。蓋因宋紙質地偏熟,類似水彩畫紙,故而呈現相似之視覺效果。(圖1、2、3)若以生紙施之,則墨色韻味迥然不同矣。(圖4、5、6)
近聞某畫家言,謂作大幅畫時,不必親自磨墨,可直接使用墨汁。其理為大寫意畫風耗墨甚多,磨墨費時,一筆即盡,且細節墨色不必過於苛求,大畫者,重在整體效果。持此論者,非止一人,今之書畫界,諸多聲名顯赫者,多用墨汁,少有親手磨墨者。此乃中國書畫式微之因乎?
然則,前輩大師作畫書法,磨墨者眾,非獨取其墨色之純正,更在於此過程之中,心手相應,氣韻貫通,方能得筆墨之精妙。書畫家對筆法墨色之敏感,恰如油畫家對色彩之感知,皆為其藝術造詣之根本。是以,油畫家之傑作多出於青春盛年之際,彼時精力充沛,對色彩之把握尤為精準。書畫之道,亦復如是,唯有心手合一,方能臻於化境。故而,磨墨之習,實為書畫藝術之精魂,不可輕易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