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暑秋热古诗五首,来谈谈成语吴牛喘月和俗语秋老虎

初衣胜诗词 2024-08-08 15:24:42

秋暑与秋热,吴牛喘月与秋老虎

立秋之后,天气不会变得立即凉爽,气候的转变是个渐行的过程。

在民间有个俗语,叫作“秋老虎”,是指的立秋后有一段时间,暑热高温,令人难受。

那么这个词起源何时,为什么叫秋老虎而不叫秋龙,秋蛇,秋狮子呢?

虎是中国传统的野生大型动物,老虎发威,血盆大口,在中国文化里,常有虎踞龙盘,龙争虎斗这样的词语,虎是和龙并列的大型神兽,而虎主阳,龙兴雨,龙虎之气,也往往形容自然或者城市蕴含的雄伟气息,也借龙虎来比喻大人物的存在。而狮子不是中国原生的大型动物,见者更鲜,所以在民间,用秋老虎来形容立秋之后的暑热,让人会心,因为那种炙热和压迫感,无处不在,那是老虎在发威。

清朝顾铁卿《清嘉录》第七卷:“七月,朝立秋:谚云:‘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吽吽’。自是以后,或有时仍酷热不可耐者,谓之‘秋老虎’。”这是清朝道光年间成书的关于吴地苏州的一本民俗书,可以知道,秋老虎的说法在晚清,就在吴地盛行。那么这个源头,只会更早。这里长江中下游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在农历的晚秋早夏,每年受副高气压控制,气候炎热。

那么时令和老虎有关的记载,其实更早,东汉《易·卦通验》云:“立秋虎始啸。”在北方,东汉时期有大片自然山林,立秋时节,天气变得凉爽,森林中的老虎,开始舒展筋骨,发出觅食或者求偶的叫声,响彻山林。这也证明,动物们也怕热。君不见暑热的季节,狗扒地,猫贴墙,那里有着动物们应该有的活泼。

古代记录的三伏,涵盖了晚夏和早秋,第三伏是在立秋后庚日起的十天,也就是古中国大部分地区,此阶段都还属于炎热不利于人活动的时期。秋天虽然来了,但是暑热如虎,人们只能屈服躲避。

还有一个成语,叫作吴牛喘月。出自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吴牛望见月则喘,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

这里有地点,有时间,有具体故事。在吴地,水牛望见月亮则喘气,因为牛苦于白天的太阳炙热,看见月亮出来,也心生恐惧。

那么江南吴地最热的时段,当然是夏秋的三伏,看见太阳就知道热浪躲不过,只能吐出舌头散热。那么到了晚上依旧喘气,倒也不是因为看见月亮,而是晚上的温度也居高不下。而这样的时段,往往出现在立秋前后。

谚语,夜立秋,热死牛,是说的以牛为重要生产工具的江南地带,在早秋时段,天气依然炎热,人中暑的现象都时有发生,何况是被人圈养的牛。

在古代的诗词中,立秋之后的炎热气候称为秋热或者秋暑。

“西江风候接南威,暑气常多秋气微。

犹道江州最凉冷,至今九月著生衣。”唐 · 白居易《秋热》

白居易四十多岁后贬谪到江西九江做地方官,这个常年生活在长安的官员,对于南北的气候差异,颇感不适。这里是长江中下游流域,水多,植物茂盛,秋冬湿冷,好容易盼到夏天,结果这里又湿又热,且炎热的季节实在是漫长。虽然四季分明,但是明显最舒适的春秋时段被缩水了。

不是冬天太长,就是夏天太漫长。

江西这边的风土气候,接近岭南,有着南方的炎热,秋季已经来了,但是暑热的天气多,秋天那种凉爽的气息十分微茫。

都说九江江州这个地方是最凉快的,结果到了农历九月,我还在穿着夏天的单衣裳。

农历的九月,已经是晚秋,相当于公历的十月。

所以未必进入秋季,就会有凉爽的感觉。这也是现代采用平均气温法测算入秋,立秋之后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小于22摄氏度 便视为入秋,这么算来,当代的秋季和传统的秋季至少相差一两个月,且各地进入秋季的时间不等。

那么回到白居易这首作品,当年江西地方的秋天,也的确来得迟了些。

“自惜秋捐,扇,今来意未衰。

慇勤付柔握,淅沥待清吹。

午气朱崖近,宵声白羽随。

总如南国候,无复婕妤悲。” 唐 · 陆龟蒙《秋热》

温度在28度以下,不做剧烈运动,不会流汗,是不用使用扇子的。

但是立秋时段,往往气温在30度以上,在古代,缺了扇子还真不行。

都说秋天到来,就不用扇子了,扇子可以藏起来,可是到了立秋了,用得却这么频繁,完全离开它不行哦。

将扇子殷勤地握在手上,使劲摇动,就是想要那一点点清风解暑。

正午的炎热之气,就像靠近了火焰山,而到了晚上,扇子也不能停。

这气候就像南方炎热的炎土,只是有一点好处,这扇子不担心失业,越热越离不开它啊。

这首诗让我想到自己的母亲,在童年,在炎热的夜晚,母亲总是彻夜为儿女摇扇,怕我们睡不好,中暑,而她自己却顶着疲劳,白天还要上班。

今人的幸福在于,电费廉价,而空调几乎是家庭必备,有了空调,无复彻夜不眠地苦楚和消耗。

虽然天气炎热,但是随着秋季到来,这样的日子会平滑度过。

只是在享受空调的同时,我们要为自然环境和生态做出自己的努力。

“不教老子略眉开,夏热未除秋热来。

一夜凉风吹欲尽,半轮晓日唤将回。”南宋 · 杨万里《秋暑三首 其一》

宋代诗文中多有自称老子的,和现代的俚语和口语不同,是老夫的自称,带点谦辞,意思是老头我。

杨万里苦热,立秋之后,暑热也没有减少。

不叫我这老人舒展一下眉头,夏天的暑热还没有清除,结果秋暑就来了。

好容易盼到一夜凉风,以为第二天天气会凉爽些,结果早上太阳升起一半,我就知道,这天又是高温。这可又是度日如年的一天啊。

这明显写的立秋之后的气候,早晚间凉爽,但是有太阳的晴日,温度迅速飙升,且阳光强烈,热浪重新席卷而来。

也挺有意思,杨万里也是江西人,江西在古代难道也是著名的火炉气候吗?

对于老年多病的人来讲,这样的天气和气候最容易引发疾病,所以立秋之后,依然要注重防暑,且也要防止温差过大引发的各种疾病。

“村店事事无,秋热夜夜至。

一双好竹床,无人将去睡。”南宋 · 杨万里《村店竹床》

暑热季节,以竹为床,在几十年前,仍旧是长江流域城镇的夏天消暑利器。

在武汉,曾经夏天的夜晚大街小巷摆满竹床,场面极其壮观,像热浪中连绵的船,大人小孩在竹床上纳凉睡觉,是为暑热将人逼出户外。

那么竹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到了宋朝,更加广泛的运用。因为经济实用。

比如杨万里秋天去往山村,居住在山间的旅馆里,就看到这里安置着纳凉的竹床。

但是这样的夜晚,依然炎热,放在室内的竹床,也非常烫肌肤,所以居然住了一晚上,没有人去竹床睡觉。

大约是将竹床抬出户外,大家在上面饮酒纳凉,无人也无法入睡吧。

“秋热今年实异常,情知催熟晚田穰。

夕阳西下方游步,谷口风来故有凉。”清 · 弘历《秋热 》

皇帝怕热吗?自然皇帝是人,就会怕热,乾隆皇帝留下了万首诗,其中最大的好处,就是帝王也是人,也有人一切的冷暖感受。

这是乾隆下访民间的游历诗。

秋暑秋热,今年实在是异常,虽然我也知道,这样的气候,催宜催熟晚稻,对农业有利。

但是我实在是热啊,太阳刚下山,我就出来散步,直到走到山谷,才有阵阵山风,吹来凉气。

皇帝也不都是呆在高屋广厦,或者山水园林里。

作为聪慧的帝王,他自然知道农业关乎到赋税,国家稳定。

秋天下基层必不可少,一是实地考察农业,二是给臣子做表率。

当然这样的游历对于他了解基层的人民生活有好处,体会农者的艰辛。

立秋之后,还有一段高温暑热的天气,但是整体温度会逐渐下行。

万物慢慢适应着变化,直到成就丰盛凉爽而饱满的金秋。

让我们抗酷暑,保持身心良好的状态,随秋前行。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