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李敏赴上海探母,岂料贺子珍质问道:你要瞒我到什么时候

才灿看历史 2024-05-04 19:48:52

1951年初,李敏在征得父亲毛主席的同意之后,动身前往上海。

当时正值寒冬,绿皮火车穿梭在这片雪白的大地之间。

窗外银装素裹、飞雪纷扬,白茫茫的一片让人难以分清东西南北,只有偶尔闪过的几棵光秃秃的树影让人们意识到,火车正在朝着目的地前行。

而此刻,李敏的心情如同窗外的风景一般,激动而又迷茫。

激动的是,她终于可以和分别已久的母亲见面了。而迷茫的是,她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母亲……

果然,李敏经过一番寻找,终于来到湖南路262号,也就是贺子珍的住处时,心中担忧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刚刚进门的时候,母亲的情绪还是十分稳定的,两人聊了一些家常。

当她从李敏口中得知毛主席的身体很好,就是平日里工作太忙,很难得有自己的时间,贺子珍则是轻叹一声回应道:“忙一些好,忙一些好……”

紧接着,两人便一起沉默了起来,偌大的房间显得格外宁静,只剩下墙上钟表传来的“嘀嗒”声。

为了打破这番沉寂,李敏当即俯身打开行李袋,翻找出从北京带来的一些特产笑着说道:“妈妈,这是我从北京带来的,有烤鸭、还有别的一些吃食,您闻闻可香了”。

然而,贺子珍却并未伸手去接,原本平静的脸上却逐渐浮现出一抹痛苦悲伤的神情。

只是片刻之后,她的眼角竟滑落一滴泪水,紧紧盯着李敏的眼睛,用近乎哽咽沙哑的嗓音问道:“你究竟想瞒我到什么时候!这么大的事情怎么不和我说?”

此言一出,李敏也怔在了原地。

母女重逢本应该是件高兴的事情,为何她们二人却表现得如此反常呢?

贺子珍口中李敏有事瞒着她,所指的又是什么呢?

这还要从不久之前毛主席做出的一个重要决定开始说起。

送子入朝

1950年10月8日,面对美帝国主义在朝鲜半岛步步紧逼,并且肆意威胁我国东北边境的安全,毛主席代表中央军委做出了重要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命令发布之后,东北边防军迅速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刚刚被任命为司令员的彭德怀也即将赶往东北边境,随时准备率军入朝作战。

就在彭德怀启程的前一天,毛主席特意在家中设宴为其壮行。

也就是在这次晚宴上,在中央社会部工作的毛岸英表露了心声。

他端着一杯酒,快步来到彭德怀的身边,极为诚恳地说道:“彭叔叔,我也想去朝鲜,为保卫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他刚刚提出这个请求就遭到了拒绝。

彭老总沉默了许久之后,才缓缓说道:“岸英,我理解你的心情,可此次朝鲜之行十分凶险,我不同意你去”。

彭老总之所以拒绝,是因为毛岸英还太年轻,只有28岁,战场上子弹可是不长眼睛的,万一出了个什么好歹,他没办法交待。

另一方面,毛岸英刚刚与刘思齐结婚不久,小两口正是如胶似漆的时候,这时将他带到朝鲜,岂不是成了“棒打鸳鸯”?

正是考虑到这些,彭老总才十分坚决地反对毛岸英入朝。

然而,就在毛岸英束手无策之际,一旁沉默许久的毛主席开口了。

他举起酒杯朝着彭老总敬了敬,一饮而尽后说道:“岸英这孩子年轻,我明白、你反对他入朝也是出于好意”。

“但他在苏联的时候参加过卫国战争,也算是有过战场经验嘛。而且岸英精通俄语,在你身边做个翻译也能帮上一些忙”。

见毛主席表态,彭老总也不由得点了点头。

一国领袖,在如此危急的时候将孩子送到战场上去,试问这种大公无私的境界,又有几人能够做到?

但彭老总也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入朝之后毛岸英留在志愿军司令部担任俄语翻译和机要秘书,非必要不能到前线去。

看到事情出现了转机,毛岸英兴奋地保证道:“彭叔叔放心,到了朝鲜我听您的”。

10月19日晚上,在夜色的掩护下,毛岸英跟随彭德怀以及志愿军先头部队秘密入朝。

可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在入朝短短一个多月时间之后,毛岸英却遇到了不测。

那是11月25日的上午,志司的上空突然传来一阵飞机的轰鸣声,时任志愿军副司令员的邓华当即意识到不好,赶紧下达命令,要求所有人员赶紧撤离到防空洞中。

然而,为了保护一些重要文件,毛岸英和志司参谋高瑞欣未能及时撤离,几十枚凝固汽油弹顷刻之间砸向地面,司令部瞬间变成一片火海,两人也不幸牺牲。

得知这个消息时,彭老总悲痛欲绝,他十分清楚这件事对毛主席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但他最终还是决定将此事毫无保留地向北京做出汇报。

当周恩来看到这封电报时,心中也是五味杂陈。

考虑到毛主席最近因为抗美援朝的事情过度劳累,他便暂时将这封电报留了下来,打算以后找个合适的时机再向毛主席汇报。

直到一个多月之后,元旦刚刚过去,毛主席才得知这个噩耗。

但他却没有表现出过度的悲伤,只是在经过许久的沉默之后,才缓缓说道:“打仗,总是要有人牺牲的嘛。不能因为他是我毛泽东的孩子,就当成一件大事”。

随后,在关于毛岸英同志遗体如何处置的问题上,毛主席特意批示道:“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最终,毛岸英与其他在朝鲜战场牺牲的同志们一起,被安葬在了位于朝鲜桧仓郡的烈士陵园内。

胜似至亲

想必大家都有些了解,毛岸英是毛主席与杨开慧烈士之子。

由于杨开慧被反动派逮捕而牺牲,毛岸英与弟弟毛岸青几经辗转,被组织上送到了苏联生活。

在异国他乡,兄弟二人相依为命,虽然身边的同学、老师也十分热情,但那也只不过是普通的同学和师生情谊。正因如此,兄弟二人也常常感到孤独寂寞。

直到1938年春天,贺子珍来到苏联疗养,这才让毛岸英、毛岸青感受到了一丝亲情和温暖。

一天上午,贺子珍来到了莫斯科莫尼诺国际儿童院,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兄弟俩居住的宿舍。

毛岸英见一个陌生人来到自己的房间,心中很是疑惑、也多多少少有些排斥,但经过几天时间的相处,他也慢慢意识到,眼前这位阿姨并不是坏人。

当时,贺子珍每个月能够领到70卢布的津贴,考虑到两个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便省吃俭用地攒出一些钱给他们买一些牛奶、鸡蛋类的营养品。

每个周末,贺子珍总会将两个孩子穿脏了的衣服带回自己的住处洗干净,这也让毛岸英从这她的身上体会到了母亲般的关爱。

不久之后,贺子珍生下了一名男婴,可由于早产的原因、再加上条件艰苦,孩子出生不久便染上了肺炎,最终夭折了。

这对于贺子珍来说,是个极大的打击。

而毛岸英则主动拉起贺子珍的手,用稚嫩的嗓音认真地说道:“贺阿姨,不要难过了……我们很小的时候就没有了妈妈,你可以做我们的妈妈吗?”

听到这番肺腑之言,贺子珍感动得痛哭流涕。

她一把将毛岸英、毛岸青二人搂入怀中,哽咽着呢喃道:“以后你们都是我的好孩子”。

1945年底,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毛岸英先一步回到了祖国,见到了近20年未曾谋面的父亲。

很快,他便与烈士之女刘思齐结识,并且互生情愫。

刘思齐是刘谦初和张文秋之女,1938年当毛主席得知她的悲惨遭遇后,当即说道:“思齐是烈士的后代,我们都应该好好培养她”。

于是在不久之后,毛主席便将她收为干女儿,一直以来悉心培养。

也正因为这层关系,回国之后的毛岸英与刘思齐接触颇多,并决定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定下终身大事。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顺利举办,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毛岸英带着刘思齐来到了毛主席的办公室。

看到父亲的那一刻,毛岸英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当即说道:“爸爸,我和思齐想在10月15号举办婚礼”。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毛主席也极为兴奋,他笑着点了点头道:“很好、很好,我没有意见,同时也嘱咐你们能够幸福”。

由于当时贺子珍远在上海工作,而且她的身体状况也一直不好,根本不适合长途奔波,所以毛岸英并没有邀请她到北京参加婚礼,而是在婚礼结束的当天给贺妈妈写了一封信。

而贺子珍拿着这封信件看了又看,脸上洋溢着微笑,许久之后她将信紧紧捂在胸口,激动地说道:“岸英成家了,我也算是了却了一桩心事”。

惊闻噩耗

1951年元旦刚过,周恩来将先前彭老总发来的那封电报拿了出来,向毛主席汇报了毛岸英牺牲的消息。

很快,这件事情在大江南北传得沸沸扬扬,人们纷纷手持烛火走上街头,为领袖之子送行。

人们不敢相信,毛主席竟然将孩子送到了战场上,更不愿接受毛岸英牺牲的事实。

但木已成舟,人们只能以这种方式,表达对伟大领袖的敬意。

不久之后,李敏来到了毛主席的身边,小心翼翼地问道:“爸爸,我自从被接来北京之后就没有见过妈妈,我想抽时间去趟上海,看望一下她”。

毕竟父亲也是不久前得知哥哥牺牲的消息,她也明白父亲的心中是极度痛苦的。

毛主席则轻轻抚摸着李敏的脑袋,点头说道:“去看望一下也好,只不过千万不能提起你的哥哥,我怕她一时之间接受不了”。

按照毛主席的想法,或许贺子珍并不知道毛岸英牺牲的事情,所以为了不让她受到打击,这件事还是不提为好。

李敏听到此话,也重重地点了点头,虽然她只有15岁,但这件事情还是能理解的。

不久之后,李敏便踏上了前往上海的火车,为了保证安全,毛主席还特意安排卫士阎长林一同前往,也算是有个照应。

当阎长林陪同李敏来到湖南路262号,也就是贺子珍的住处时,他便留守在了门口。

毕竟母女重逢,必然有许多话要说,自己跟上去的确有些不合适。

在和母亲简单聊了几句后,李敏就发现了一些异样。母亲整个人变得消瘦不堪,说起话来也有气无力,而且还不难听出语气中的悲情。

沉默了好一会儿之后,贺子珍终于抑制不住心中的痛苦,流着泪质问道:“你究竟还要瞒我到什么时候?”

听到这番话,李敏明白了,母亲其实知道哥哥已经牺牲在了朝鲜战场。

刹那之间,李敏的泪水如同决堤一般涌出,她猛地扑向母亲的怀中,哽咽着说道:“妈妈,我不敢告诉你,我怕你听说这件事伤心,这也是爸爸特地嘱咐我的……”

这一切,贺子珍其实是理解的。

她紧紧抱着李敏瘦小的身躯,止不住地点头说道:“咱们家娇娇长大了,懂得不想要妈妈难过了”。

那一刻,贺子珍的心情必定是复杂的。

一方面,她感叹这几年来女儿的成长;另一方面,又为毛岸英的离世而痛心欲绝。

毕竟他是自己看着长大的,不是母子却又胜似母子。

后来,李敏在接受采访时提起过:“哥哥毛岸英曾经向父亲提起过,要把子珍妈妈接到北京来”。

而这件事情,父亲也曾认真地考虑过。

可惜的是造化弄人,不久之后朝鲜爆发了战争,毛岸英跟随部队参加了抗美援朝,而毛主席也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这场卫国之战中。

后来战争结束了,但毛主席身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将贺子珍接到北京这件事也只能一直搁置了起来。

或许在贺子珍的余生中,也曾在多少个夜晚梦回那个春天,在莫尼诺国际儿童院的校舍里,一个目光炯炯有神的男孩用些许稚嫩的语气问道:“阿姨,请问你找谁?”

2 阅读: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