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慧在长沙的雕像,与毛主席在北京的雕像,竟出自同一块汉白玉

匠心技艺师 2024-12-13 12:10:19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在长沙县东乡板仓,有一片平和的田野,那里安放着杨开慧烈士的陵园。

陵园内苍松翠柏环绕,兰桂芬芳,一尊高大的汉白玉雕像庄严肃穆地矗立着,仿佛在静静地诉说着这位革命女杰不平凡的一生。

墓冢前由花岗岩铺就的台阶拾级而上,通向用混凝土浇筑、黑色大理石覆盖的墓穴,墓碑上,镌刻着毛主席亲笔题写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字字饱含深情,句句浸透哀思。

陵园占地1.3公顷,整体布局从西北向东南,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片肃穆而庄严的氛围。

这座陵园不仅仅是杨开慧的安息之地,也是她儿子毛岸青和儿媳邵华选择的最终归宿。

1930年杨开慧牺牲时,毛岸青年仅七岁,幼小的心灵承受了难以磨灭的丧母之痛,这份缺失的母爱,成为他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

晚年他常常独自落泪,口中喃喃的都是对母亲的思念,这份深情最终化为一个愿望:百年之后,陪伴在母亲身旁。

韶华作为妻子和儿媳,理解并尊重丈夫的这份心愿,也选择与他一同长眠于此。

2007年毛岸青去世后,2008年邵华也相继离世,他们的儿子毛新宇遵照父母的遗愿,将他们的骨灰带回板仓,安葬在杨开慧墓旁。

然而一个疑问始终萦绕在人们心头:为何杨开慧最终安葬在娘家板仓,而不是跟随丈夫回到毛家祖坟?

在传统的观念里,妻子随夫安葬是约定俗成的做法,杨开慧的安葬方式无疑显得特殊,当时的动荡局势和特殊的政治环境,让这个问题的答案更加扑朔迷离。

散落的史料碎片,为我们拼凑出部分真相,揭开了这段历史背后的无奈与深意。

时间回溯到1930年8月,杨开慧牺牲前三个月。

彼时,国民党反动势力甚嚣尘上,湖南省主席何键对共产党怀恨于心。

他迷信风水,听闻毛主席是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便将目光投向了毛家的祖坟,妄图通过破坏祖坟来断绝毛主席的“龙脉”,以此削弱共产党的力量。

何键派遣副官率领一队便衣人员,秘密前往韶山,企图挖掘毛家祖坟,幸运的是毛家人提前得到消息,连夜对祖坟进行了掩饰和保护,甚至设置了假墓碑,最终使何键的阴谋落空,误挖了当地地主毛俊贤的祖坟。

然而何键并不死心,多次派人前往韶山,试图破坏毛家祖坟。

毛家人一次又一次地化解了危机,保护了祖坟的完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杨开慧的家人为了避免她的墓地也遭到类似的破坏,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将她安葬在板仓的娘家墓地。

这样既能让她魂归故里,也能最大程度地保护她的安息之地不受侵扰。

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也是一种深沉的守护。

此外将杨开慧安葬在板仓,也体现了毛主席对她的尊重。

毛主席不仅将杨开慧视为妻子,更将她视为一位独立的革命者,一位拥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女性。

让她长眠于故土,也是对她个人价值的肯定。

1962年杨开慧的母亲去世,杨家致信毛主席,征求他关于杨开慧与母亲合葬的意见。

毛主席看了信后表示赞同,还给了500块钱用来安葬,最终杨开慧与母亲合葬一处,形成了如今的杨开慧陵墓。

1990年杨开慧牺牲60年这个特别的日子,她老家的人提议给她塑个像,这个想法得到了长沙县政府还有她儿子毛岸青、儿媳邵华的赞同。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长沙县委派负责人蒋新琪前往北京,与毛岸青和邵华商讨雕像的制作事宜,他们商量后一致决定用房山的汉白玉来制作这座雕像。

房山所产汉白玉质地极为上乘,纯净无瑕,但现在时间很紧张,已经赶不上再开采汉白玉石头了。

邵华突然想起之前毛主席的石像就是用的汉白玉,既然没有时间开采,不如去问问当初的汉白玉是否还有剩余的。

毛主席纪念堂里那座3.45米高的汉白玉雕像,形态庄重又亲切,生动展现了毛主席的伟人风采,而这座雕像的原石,正是来自房山。

蒋新琪没有耽误,她立即动身去了北京,到了北京找到负责人后,她说出了此番前来的原因,干部知道后就表示毛主席雕像用的汉白玉确实剩下了一大块,也可以让蒋新琪带走。

蒋新琪看到汉白玉后惊喜万分,她觉得这就是天意,是天意让杨开慧和毛主席用一块汉白玉,是他们的感情让他们生死有缘。

汉白玉找到后,蒋新琪就立马找工人,他们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雕像,虽然时间紧迫,但雕像也必须认真雕刻,雕刻师傅们知道他们雕刻的是杨开慧,所以也非常的用心,生怕出现一丝错误。

终于在11月14日之前,杨开慧的雕像完成,完成后就立马送去了杨开慧陵园,并且在杨开慧烈士60周年那天举行了揭幕。

据在场的人回忆,当天上午原本下着大雨,但到了揭幕仪式开始时,雨突然停了,一轮红日从云层中探出头来,正好照耀在杨开慧的雕像上,显得格外光辉圣洁。

这块玉石一半献给了毛主席纪念堂,另一半则雕刻了毛主席的夫人,简直就像是上天赐予的,非常独特,堪称永恒的杰作。

杨开慧的牺牲,是革命的巨大损失,也是毛主席心中永远的痛。

作为中国革命的无名英雄和女性解放的先驱,杨开慧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

她的精神一直鼓舞我们,牢记初心,不断努力,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永远在路上。

参考资料:

《毛泽东家事风云》《文史博览》

1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