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的孩子在家写作业的时候,我羡慕阳光下,骑着自行车满小区跑的孩子…… 我见过教育的悲剧,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折磨了父母的神经。
什么是教育? 有人说,如果你顺应孩子的天性,孩子就是怕苦怕累怕学习,又懒又馋又贪玩。 这句话又是多么大的悖论,人的天性都是趋利避害的,别说孩子,大人如果想躺平,也是怕苦怕累怕上班,又懒又馋又贪玩,为什么要把这种词汇用在孩子身上呢? 人都是感同身受的,假如说,让大人时时刻刻得不到休息和放松,像一个永动机一样不停地工作,大概率大人也活的了无趣味,就如同牛马,没有一丝快乐和品质了。 这种提不起劲儿的状态,也就意味着,我们这一生大概会一直如此,再无改变和机会了。直到垂垂暮年,一回首,牛马一生,已白头。 孩子呢? 所谓未来可期,潜力无限,如果每日都是辅导班上课学习作业,那么是不是也把他潜在的天性压榨完了,到最后,大脑几乎没有空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大概率是小孩版的行尸走肉了。 我说我羡慕那自由自在在户外玩耍的孩子,我对于孩子作业写不完的焦虑,一方面来自于在学校可能受到一些批评或者“另眼相待”而导致损害他的自尊心,另一方面,就是我的孩子没有时间出去玩耍了。 我们该怎么样教育孩子?是教育,而不是压榨。 我们小时候耳熟能详的“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所以得出的结论是,哪怕平庸,只要有那99%的汗水,就可以走上天才之路。
可是长大之后,才发现,爱迪生的话原来是这样说的:“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往往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来得重要”。英文原文:“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 - 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 But the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even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ninety - 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 所以,这句至理名言的意思是,人笨,哪怕付出99%的努力,没有那1%的灵感,也无法到达天才之路。 还有我们的大古话“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前提是,我们得是那一块金子。如果我们的化学性质就是铁疙瘩,纵使千锤百炼,大概率能到钢的程度,也是变不成黄金的。 可是对于普通人,能从铁变成钢,不生锈,就已经是人生能实现的最高目标了。
所以,天才,成功,大概是金字塔上的那一小撮人,绝不是我们这些泯然众人也。 教育,就是看清楚自己的孩子是一块什么材料,尽可能引导着让孩子往他能触及到的目标走,而不是,希望铁疙瘩变成金,小鸡变成蓝天翱翔的雄鹰。 在德国的教育中认为,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任务”就是快乐地成长。因为孩子的天性是“玩要”,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教育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 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想象空间。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长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了。 也许我们要借鉴一下,是让孩子那颗小脑袋天马行空,未来可期,还是要逼着他去做完全达不到的事情,这也许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顺应不是纵容,而是教育他成为一个有责任心能够把自己和生活照顾好的人。大概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