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越南赠送我国一架几乎无损的“支奴干”直升机,在当时,这架直升机可是非常领先的,我国专家迅速地展开了研究,对其内部构造,工程设计进行了系统化的学习,那么,最终仿制的结果如何呢? “支奴干”直升机全名叫CH-47“支奴干”,是美国波音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搞出来的得意之作。它的设计特别牛,最大的亮点是双旋翼布局——前后各装一个大旋翼。这种结构让它飞得稳当,载重量还特别惊人,能轻松扛起22700千克的东西。啥概念呢?能塞下30多个全副武装的士兵,还能外挂装甲车或者火炮,简直就是战场上的“大力士”。 动力上,它靠两台涡轴发动机,每台能爆发出2200轴马力(约1640千瓦)的能量,推着这庞然大物满世界跑。不管是热带丛林还是沙漠戈壁,它都能硬扛过去。在越南战争里,“支奴干”可是美军的大功臣,运兵、送物资、救伤员,忙得不亦乐乎。战争结束后,越南收拾战场时捡到一架保存得不错的“支奴干”,就决定送给中国,作为对中国之前帮忙的谢礼。 1975年,这架“支奴干”被运到中国西安的航空基地。对当时的航空专家来说,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航空工业还挺落后的,直升机技术基本靠从苏联那儿学点皮毛。早些年,中国仿制过苏联的“米-4”,弄出了“直五”,算是迈出一大步。可跟“支奴干”一比,“直五”就像个小学生,性能差了好几条街。 “支奴干”不仅技术先进,还代表了美国航空工业的顶尖水平。中国拿到它,就等于拿到了一本“高级教科书”。专家们想通过逆向工程,把它的设计和构造吃透,再照着仿制一台出来。要是成功了,中国的直升机技术就能蹦一大步,说不定还能在国际上扬眉吐气。 研究一开始,专家们干劲十足。他们把飞机拆开,仔仔细细地量尺寸、画图纸,想把每个零件都弄明白。可没过多久,麻烦就来了。最棘手的问题是发动机。“支奴干”能飞那么好,靠的是两台2200轴马力的涡轴发动机,可中国当时的发动机技术完全跟不上。国内能造的发动机,功率顶多到几百马力,离“支奴干”的要求差得远。 专家们试着改进现有设计,还参考了苏联的发动机技术,可怎么弄都不行。实验时,发动机不是高温烧坏,就是负荷一大就散架,搞得大家焦头烂额。光靠逆向工程抄零件没用,核心的制造工艺和材料配方根本摸不透。 另一个拦路虎是传动系统。“支奴干”的双旋翼得靠一根15米长的传动轴连起来,把发动机的动力传过去。这根轴得扛住巨大扭力和压力,对材料和加工的要求高得吓人。可当时中国的材料科学和加工水平压根儿达不到。试了好多特种钢材和合金,做的传动轴一测试就断,根本没法用。 几个月下来,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的难关死活过不去。专家们跑遍了国内的工厂,找材料、调设备,可技术差距实在太大。1976年初,航空工业部没办法,只好叫停了仿制计划。这架“支奴干”被重新装好,送进了北京的航空博物馆,从此成了个摆设。 失败的原因其实不难理解。那时候中国的工业基础太薄弱,航空技术刚起步,很多关键领域都靠进口或者模仿。像“支奴干”这种尖端玩意儿,光靠拆开看看、抄抄图纸是搞不定的。发动机和传动系统涉及复杂的材料学和工艺学,不是短时间能突破的。 这次仿制没成,专家们心里肯定不好受,但也没啥互相埋怨的。他们收拾东西,继续干自己的活儿。这事儿虽然没成功,却给中国航空工业敲了个警钟:核心技术得自己攥着,光靠抄别人的作业走不远。 70年代末,中美关系有点缓和,中国还试过跟美国谈引进“支奴干”的技术和生产线。双方聊了好几轮,差点就签合同了,可惜最后因为国际局势和国内政策变化,黄了。这事儿让中国更明白,外国的技术靠不住,还是得自己干。 “支奴干”的事儿过去后,中国航空工业没停下脚步。后面几十年,国家下了大功夫搞自主研发。从80年代引进法国的“超黄蜂”和“海豚”技术,到后来自己弄出直-8、直-9,再到21世纪初直-20首飞成功,中国直升机技术一步步追了上来。现在,中国已经是全球少数能自己造先进直升机的国家之一,航空工业的实力完全不是当年能比的。
1975年,越南赠送我国一架几乎无损的“支奴干”直升机,在当时,这架直升机可是非
平南
2025-04-07 23:16:00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