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上海一位86岁的老名医娶了一位仅23岁的年轻保姆,尽管儿子反对,婚事还是进行了,四年后,老名医去世,没想到他留下的遗嘱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参考资料:老教授赠小保姆千万遗产案一审判决小保姆胜诉2008年07月19日 羊城晚报) 在社会新闻的舞台上,遗产纠纷类事件往往能吸引众多目光,成为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资。今天,我们要讲述的这起遗产纠纷案,涉及一位医学界的泰斗级人物 —— 我国著名内分泌专家邝安堃教授。案件情节跌宕起伏,历经多年波折,最终的一审判决结果更是引发了广泛关注。 故事要从 1988 年说起,彼时邝安堃教授已 86 岁高龄,丧妻多年的他,生活中缺失温暖与陪伴。就在这时,23 岁的浙江小保姆朱某走进了他的生活,负责照料其起居。随着时间推移,两人感情悄然升温,跨越了巨大的年龄鸿沟,坠入爱河。 当邝教授决定与朱某结婚时,消息如一颗炸弹,在家庭中引发了轩然大波。他的两个儿子坚决反对,认为朱某是贪图父亲钱财才接近他,父子之间矛盾迅速激化,家庭关系降至冰点。 然而,邝教授心意已决,毅然在同年 12 月 26 日与朱某领证结婚。为了平息家庭纷争,1989 年,邝教授主动起诉要求分割已故妻子的遗产。 最终,安福路花园小洋房被变卖,所得 59 万美元中,两个儿子各分得 10 万美元,邝教授则拿到 39 万美元,随后他用部分钱款购置了华山路的一幢房屋,打算与朱某安稳度日。 1992 年 8 月 2 日,命运的转折突如其来,邝教授在家中意外跌倒,不幸离世。本以为丧事处理完,生活便会归于平静,可谁能想到,追悼会上律师宣读的遗嘱,瞬间将家庭矛盾推向了顶点。 遗嘱中明确表示,邝教授名下所有动产、不动产,全部留给妻子朱某。这一内容让两个儿子难以接受,他们当即质疑遗嘱的真实性,一场持续近 20 年的诉讼大战就此拉开帷幕。 1990 年,两个儿子首次提起诉讼,坚称遗嘱是伪造的。律师出示的遗嘱显示,该遗嘱立于 1990 年 12 月 8 日,并有两名律师在场见证。尽管有专业见证,但儿子们仍不愿相信,始终认为是朱某从中作梗。此后多年,双方各执一词,矛盾不断加深。 时间来到 2008 年,邝教授的儿子们再次向法院提起诉讼,这一次他们来势汹汹,不仅再次质疑遗嘱伪造,还提供了诸多所谓的 “细节”,试图证明朱某存在虐待父亲的行为,要求剥夺朱某的继承权。 面对儿子们的指控,朱某委屈不已,她辩解称,早在 1995 年就办理了房屋过户手续,儿子们 17 年前就已知晓遗嘱内容,如今起诉早已超过诉讼时效。而且,关于遗嘱的真伪,在 1994 年就已进行过鉴定,鉴定结果明确证实遗嘱上的签字是邝教授本人所写,自己也从未虐待过邝教授。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这起复杂的案件进行了深入审理。在诉讼时效方面,法院查明房屋对外公示信息显示,所有权人一直为邝教授,直到 2008 年 1 月,两个儿子查询时才发现房产已过户到朱某名下,因此认定时效应从此时起算。对于遗嘱真实性,由于此前在相关案件上诉时已做过鉴定,法院对遗嘱的真实性予以认可。 原来,1990 年 11 月 8 日,邝教授与华夏律师事务所两名律师进行了谈话,12 月 8 日,其中一名律师代为手写遗嘱,邝教授阅看后签名、盖章确认,同时代写律师也签名。同日,律师还打印了一份遗嘱,邝教授同样签名、盖章,律师盖章确认,随后华夏律师事务所出具了见证书。 这一系列文件内容一致,形成完整证据链,充分表明邝教授将全部财产留给朱某是其真实意愿。而关于儿子们提出的虐待指控,他们所提供的证据经审查不足以证实朱某存在虐待邝教授的行为。 最终,法院一审判决驳回了两个儿子要求剥夺朱某继承权的诉讼请求,邝教授名下的动产、不动产均由朱女士继承。这场历经近 20 年的遗产纷争,宛如一部充满反转与冲突的长篇故事,在法律的裁决下终于暂时画上句号。 它不仅展现了人性在利益面前的复杂,也凸显了法律在维护公平正义、尊重当事人意愿方面的关键作用,引发人们对亲情、遗产继承等诸多问题的深刻思考。
1988年,上海一位86岁的老名医娶了一位仅23岁的年轻保姆,尽管儿子反对,婚事
平南
2025-04-07 23:12:51
0
阅读: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