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能无私到什么程度?”一法国人在来到中国的40多年里,竟无偿资助了70多位

陆平说事 2025-04-07 23:04:15

“一个人能无私到什么程度?”一法国人在来到中国的40多年里,竟无偿资助了70多位中国学生去外国留学。而他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他所资助过的学生,学成后必须回中国!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人能为了帮别人,把自己的生活搭进去,甚至连家族资源都用上?

米里拜尔1919年出生在巴黎,家里老一辈在法国军界挺有分量,爷爷是空军奠基人,爹是二战时的空军司令。

可他没走那条路,小时候就喜欢捧着地图瞎琢磨,长大后考进格勒诺布尔大学学历史,拿了博士学位。毕业后他不甘心窝在法国,跑去环球旅行,50多个国家都留下过他的脚印。

1964年在巴西教过书,1969年到了香港,想进大陆没成,就先在那教法语。1976年他终于如愿来到大陆,先跑遍北京、大连、青岛、上海,最后落脚西安外国语学院,开始教书生涯。

他到学校一看,条件简陋得不行,学生挤在一块儿学外语,连像样的教材都没有。

他教法语时发现,学生特别聪明,就是没机会接触外面的资源。这让他心里挺不是滋味,总觉得自己得干点啥。

米里拜尔靠自己的关系,给学校弄来新教材和免费法语课程。可他觉得这还差得远,很多学生家里穷得叮当响,出国留学想都不敢想。

于是他下狠心,自己掏腰包搞了个助学基金会。钱是他这些年攒的,算不上多,但硬是拿出来给学生交学费、管生活费,连路费都包了。

他挑学生时特别认真,一份份申请表看过去,确保钱花在刀刃上。到后来,基金会资助了70多个学生去法国读书。他有个要求,特简单也特硬核:学成后必须回中国。

他说得很明白,出去不是为了跑路,是为了回来干点实事,让国家更好。他觉得,教育不是给自己镀金,是要回馈社会。

这些学生还真没让他失望。70多人里,有人回国后搞科研,有人当老师,还有人进了政府部门。

每次过节,有些学生会回来看他,聊聊自己的工作,他听着就特满足。学生们管他叫“让爸爸”,这称呼听着土乎乎的,但特暖心。

他的基金会不光改了这些学生的命,也让学校名气大了不少。

2011年,陕西省政府给了他终身名誉教授称号,2013年还弄了个博士学位,次年又设了博士后流动站。他的努力硬是把学校学术水平拉上一个台阶,中法教育合作也因为他更紧密了。

米里拜尔自己日子越过越抠。他住的地方破得不行,冬天就靠个小煤炉取暖,吃喝也就是馒头咸菜凑合。可他从没抱怨,每天照样早起去上课,手头的事一点不落。他把钱都花在学生身上,自己过得跟苦行僧似的。

2015年,米里拜尔96岁在西安去世了。走之前,他还签了遗体捐献协议,说要给医学研究留点啥。

学校后来给他立了个纪念碑,上头写着“著名国际友人让·德·米里拜尔(1919-2015)”。每年清明,学生们都会去那儿放点花,纪念他。

0 阅读:144
陆平说事

陆平说事

陆平,陆平!路见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