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唯一曾孙毛东东,如今已经是身高超过一米八的22岁帅小伙,他出生在2003年12月26日,和毛主席诞辰是同一天,这特殊的缘分,真让人惊叹。 2003年12月26日,北京协和医院里传来一阵婴儿的啼哭声。这一天恰好是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纪念日,这个巧合让新出生的男婴从一落地就带着特殊的意义。 家里人给他取名“毛东东”,名字里两个“东”字,既有家族传承的深意,也寄托着“东方红日初升”的期盼。 毛东东的童年和普通孩子不太一样。三岁起,他就被父母送进幼儿园全托,周一到周五住在园里,只有周末才能回家。 家里人这么做不为别的,就想从小培养他的纪律性和独立能力。周末回到家,父亲毛新宇会带着他练钢琴、学画画,或者去韶山看曾祖父的故居。 韶山老宅的木门吱呀作响,院子里的石磨长满青苔,毛东东虽然年纪小,但每次来这儿都能感受到一种说不出的庄重。父亲总指着屋里那张旧书桌说:“你曾祖父就是在这儿读的书。”这话听得多了,毛东东也渐渐明白,这张桌子代表的不仅是家族记忆,更是一段改变中国的历史。 2008年汶川地震那会儿,五岁的毛东东在电视上看到倒塌的房屋和哭喊的孩子,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他扯着父亲的袖子问:“我能帮他们吗?”后来在学校组织的义演活动上,他站在台上大声朗诵“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台下坐着从灾区转学来的孩子。 这句毛主席说过的话,从孩子嘴里念出来格外有分量,在场的大人听了都抹眼泪。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毛东东心里悄悄埋下了一颗种子——要像曾祖父那样,做个对老百姓有用的人。 随着年龄增长,毛东东的身高像春笋似的往上蹿。 2018年清明节回韶山祭祖时,15岁的他个头已经超过了父亲。站在毛主席铜像前献花时,周围游客忍不住议论:“这孩子和年轻时候的主席真像!” 这话传到毛新宇耳朵里,他既欣慰又严肃。回家的路上,他特意跟儿子说:“别人夸你像曾祖父,不是夸你长得高,是盼着你将来能继承他的精神。”这话毛东东记在了心里,后来在韶山留言簿上写下“做栋梁之才”时,笔尖顿得特别用力。 2022年高考放榜那天,毛家热闹得像过年。毛东东以高分考上国防科技大学,成了父亲的校友。 消息传开后,网上有人嘀咕:“还不是靠家里关系?”可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这孩子读书有多拼。高三那年,他每天复习到凌晨两三点,草稿纸摞起来有半人高。 入学军训时,他顶着大太阳站军姿,后背晒脱了皮也不喊累。同宿舍的战友说:“东东叠的被子永远是豆腐块,理论考试回回拿第一。”这些细节被媒体报道后,原先说闲话的人也都闭了嘴。 在国防科大的日子里,毛东东迷上了军事战略学。实验室里搞课题研究,他常常泡到深夜。有回同学问他:“你研究这些是为啥?”他指着墙上挂的世界地图说:“曾祖父那代人用小米加步枪打江山,咱们这代人得用科技守江山。” 2024年清明,他穿着笔挺的军装回韶山祭祖,游客们举着手机追着拍。照片传到网上,评论区炸开了锅:“这精气神,活脱脱青年毛主席!”“穿军装的样子真带劲!”对这些夸赞,毛东东只是笑笑。 他清楚,大家夸的不是他身上那套军装,而是期待他能像曾祖父那样,扛起属于这代人的责任。 这些年,毛东东跟着父母走遍了中国革命的“地标”。从韶山到井冈山,从延安到西柏坡,每到一个地方,父亲就变身讲解员,把当年的故事掰开了揉碎了讲给他听。 2023年去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那次,他在纪念碑前站了很久。展览馆里陈列着发黄的信件和带血的衣服,这些东西比书本上的文字更有冲击力。那天晚上,他在日记本上写道:“以前总觉得‘牺牲’是个遥远的词,今天才懂,这两个字是用命换来的。” 人民网曾经评价毛东东“谈吐文雅,知识面广”,这话不假。他书房里摆着《毛泽东选集》和《资治通鉴》,也放着《三体》和《时间简史》。 同学问他怎么看得进去这么多书,他挠挠头说:“曾祖父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书不可一日不读。”这话听着像玩笑,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真把读书当饭吃。 有回历史课讲到抗日战争,老师刚提到“平型关大捷”,他就能把参战部队番号和战术细节说得头头是道,惊得全班直鼓掌。 如今22岁的毛东东,身高已经蹿到1米87,走在校园里格外显眼。但他最引人注目的不是个子,而是那股子沉稳劲儿。同学聚会时有人问他:“顶着伟人后代的光环,压力大不大?”他想了想说:“压力也是动力。 曾祖父说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愿做那点火种。”这话听着像官方回答,可看着他每天雷打不动六点起床晨跑,周末泡在图书馆查资料,谁都明白这不是漂亮话。 看着现在的毛东东,很多人都会想起毛主席青年时期的照片。那种眉宇间的坚毅,那种骨子里的精气神,仿佛穿越时空重合在了一起。但毛东东自己清楚,长得像只是表面,真正的传承在骨血里。 (信息来源:抖音百科---毛东东)
毛主席的唯一曾孙毛东东,如今已经是身高超过一米八的22岁帅小伙,他出生在2003
花开富贵坊
2025-04-07 15:52:10
0
阅读: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