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铜价从每吨3万元涨到8万元,浙江一男子果断抵押房产囤了125吨,本以

花开富贵坊 2025-04-07 15:17:41

2004年,铜价从每吨3万元涨到8万元,浙江一男子果断抵押房产囤了125吨,本以为他会因此大赚一笔,他却宣布自己的铜屋正式开张,而且免费对所有人参观! 2004年全球铜价像脱缰野马般往上蹿,每吨价格从三万元直冲八万元大关。杭州城里有个叫朱炳仁的手艺人,把祖传的宅子押给银行,又变卖家当凑钱,一口气囤了125吨铜材。 这个举动让街坊四邻直摇头——人家都在高价抛货赚快钱,这老头怕不是魔怔了? 朱家和铜的缘分,得翻到清朝同治年间。那会儿绍兴城里"朱府义大铜铺"的名号响当当,婚丧嫁娶要置办铜器,老百姓都认他家的手艺。 传到朱炳仁父亲这辈,赶上战乱年月,铜铺开不下去改做丝绸买卖。可老朱家骨子里淌着铜匠的血,朱炳仁打小就爱摆弄铜片铜丝,十六岁就在杭州工艺美术圈闯出名堂。 改革开放春风吹来,朱炳仁瞅准机会重振家业。 他带着徒弟们从铜香炉做起,慢慢接到佛像铸造、城市雕塑的大单子。杭州城里不少老建筑翻修,雷峰塔顶的铜制宝顶、灵隐寺的铜殿构件,都是他带着团队一锤子一凿子敲出来的。可老朱心里还揣着个更大的念想——造座真材实料的铜房子。 这念头在2002年铜价低谷时发了芽。 当时国际铜市跌得惨淡,三万一吨都没人要。朱炳仁反倒把全家老小召集起来开家庭会议,说要抵押祖宅囤铜材。 儿子劝他慎重,媳妇急得直抹眼泪,老爷子却把房产证往桌上一拍:"铜价早晚要涨,等涨起来咱们就动手盖房!" 果不其然,随着中国经济腾飞,2004年铜价飙到历史新高。当初囤的125吨铜材市值翻了三倍,眼红的商人踏破门槛要收购。 有个日本财团开价八亿六千万,朱炳仁连价都没还就把人请出了门。他早带着施工队驻扎西湖边,三百多号工匠分三班倒,叮叮当当的敲铜声从年头响到年尾。 建铜屋可比普通房子难多了。光是屋梁榫卯就让瑞士专家直摇头,说铜材又硬又脆根本没法做传统木结构。 老朱带着徒弟们泡在工地三个月,试验了二十多种铜合金配方,硬是做出能严丝合缝的铜制榫头。铺瓦片那天更悬乎,三十多斤的铜瓦得用特制胶水粘,七八个小伙子拽着安全绳蹲在屋顶,活像耍杂技。 2007年开春,占地三千平的"江南铜屋"终于亮相。阳光底下整栋建筑金灿灿晃人眼,雕花窗棂透着江南水乡的灵秀,铜砖铜瓦又带着现代建筑的硬朗。 最绝的是屋里摆设——铜打的八仙桌、铜编的屏风、连床上铺的凉席都是铜丝织的。游客伸手想摸又怕烫着,其实这些物件早做了防氧化处理,摸着比木头还温润。 免费开放的消息传开,街坊们都说老朱犯傻。可人家心里门儿清:头年光旅游纪念品销售额就抵了建屋成本。 更别说政府把这儿定成非遗传承基地,每年拨的扶持款够养半个施工队。有回逮着个想抠墙皮倒卖的,警报器一响,三百多个感应灯把那人照得无处遁形——这防盗系统还是老爷子自己设计的。 朱炳仁的生意经,全在文化里头藏着。他让儿子捣鼓出"铜雕口红""铜丝首饰"这些新鲜玩意儿,年轻姑娘们抢着买。 故宫里摆的青铜五牛雕像成了网红打卡点,春晚道具组年年都来借铜器。老爷子现在最上心的是带徒弟,车间里二十出头的小伙姑娘跟着学熔铜手艺,火候拿捏差半分就得返工。 2019年文旅部派人来评估,说这铜屋连带带动的周边产业值三十个亿。当初笑老朱傻的人如今改了口,都说他是"铜堆里刨出金疙瘩"。 可老爷子每天还是雷打不动巡两遍屋,看见哪块铜砖褪色了就亲自调颜料补漆。问他图啥?他就指指大门楹联上自己刻的字:"铜心铜德传千秋"。 (信息来源:热点新闻2024.10.27回顾:浙江一男子得知铜价从3万涨到8万,囤銅125吨!随后做了一件事)

0 阅读:4
花开富贵坊

花开富贵坊

感谢各位的关注与支持,期待与您共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