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超市疯抢中国商品,中国却风平浪静,背后原因不简单 最近,一则消息引起广泛

濮铭评趣这个事 2025-04-07 13:02:22

美国超市疯抢中国商品,中国却风平浪静,背后原因不简单 最近,一则消息引起广泛关注:美国超市的货架被疯狂清空,中国商品遭到美国人的疯抢。在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下,中美贸易关系一直备受瞩目,此次现象更是引发人们对两国贸易结构和经济关系的深入思考。 美国抢购潮:关税压力下的恐慌性囤货 美国消费者疯狂囤货的背后,最直接的原因是关税政策带来的物价上涨预期。中美之间曾相互加征54%的关税 ,这一举措对商品价格产生了巨大影响。以苹果手机为例,其零部件在美国采购,运往中国组装后再出口到美国,一来一回需缴纳两轮关税。若苹果公司不想自行承担关税成本,那么苹果手机价格就得上涨43%,价格将高达2300美元,折合人民币超1万6,堪称史上最贵苹果手机。 不仅是手机,美国的电脑、冰箱、电视机、汽车等各类商品,价格都不可避免地大幅上涨。面对这样的物价压力,美国人选择在关税落地前疯狂抢购中国商品,试图避免为关税战买单,囤货行为本质上是对物价上涨的恐慌性应对。 中国市场波澜不惊:进口依赖小与商品可替代性强 反观中国市场,却没有出现类似的抢购美国商品现象,主要有两大原因。 在进口依赖程度上,2024年中国对美进口总值约1600亿美元,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芯片以及农产品等领域。而美国对中国进口总值超过5200亿美元,涵盖从大型的汽车、轮船,到日常的T恤衫、充电宝、大蒜头等各类商品。可以说,在美国,中国制造无处不在,特朗普本人用的充电宝、白宫悬挂的星条旗、F-35里的稀土材料等,都来自中国。相比之下,中国对美国商品的依赖程度低很多。 从商品可替代性来看,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商品,大多能找到替代供应源。美国的玉米、大豆,巴西、阿根廷能大量供应;石油、天然气,俄罗斯、沙特、澳大利亚等国也能满足需求。在中国对美进口商品中,唯一难以替代的是5纳米以下制程的先进芯片,可这些芯片早已被美国禁售,中国本就无法购买。 中美贸易结构差异根源:工业实力对比 中美在面对关税战时截然不同的反应,根源在于两国工业实力和产业结构的巨大差异。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工业制造国,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四成以上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这意味着中国制造业体系完备,生产能力强大,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还大量出口,基本不存在供应不足问题,更多是面临需求和出口压力。 而美国由于长期去工业化,工业空心化严重,本土制造业供应能力不足。大量生活和工业用品依赖进口,尤其依赖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一旦关税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国内市场就会迅速受到冲击,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等问题接踵而至。 中国应对出口压力之策 虽然中国在此次关税战中没有出现抢购潮,但出口订单承压问题不容忽视。为缓解出口压力,可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内需。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就业创业等措施,增强国内消费者的购买力,消化部分原本用于出口的商品。 二是积极开拓新市场。目前,欧盟、东盟、拉美等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可加强与这些地区的经贸合作,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三是坚持技术突围。加大在核心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掌握关键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即便面对关税压力,也能凭借技术优势维持对美出口,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 这场关税战不仅是贸易政策的较量,更是全球最强工业国与最强金融国之间的战略博弈。美国试图在供应链上“去中国化”,中国则致力于在金融体系上“去美元化”。双方都站在历史转折点,这场贸易博弈的走向,不仅影响两国经济发展,也将深刻改变全球经济格局 。

0 阅读:51

猜你喜欢

濮铭评趣这个事

濮铭评趣这个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