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的诗《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在佛塔壮美中透出哲理 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秋,岑参相邀高适、薛据等诗友,同游慈恩寺(今西安大雁塔),触景生情,吟此诗唱和以助兴。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

终南听雨 2025-04-06 17:13:35

岑参的诗《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在佛塔壮美中透出哲理

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秋,岑参相邀高适、薛据等诗友,同游慈恩寺(今西安大雁塔),触景生情,吟此诗唱和以助兴。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唐代)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前18句写景:描摹慈恩寺塔周围苍茫、古寂、清幽的环境,着力刻画佛塔的雄奇险峻、超逸绝伦的气势,呈现古朴典雅、岁月沉淀的底蕴,赋予塔势磅礴的生命力,烘托出一派超脱虚空的气氛,暗喻佛法的超脱尘世。

接下来八句,以排比句式依次描写东南西北四方景色。从威壮到伟丽,从苍凉到空茫,景中有情,寄托着诗人对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忧思。

后4句抒情:抒发情怀,表达对佛门清净之理的向往,透露出诗人欲辞官归隐、追求精神解脱的出世之念。

全诗以登塔过程为线索,将禅理自然融入景物描写。极写佛塔之高峻与登临之壮阔,既展现了岑参边塞诗风的雄奇豪迈,又折射出盛唐末期的时代焦虑。

0 阅读:0
终南听雨

终南听雨

读唐诗宋词 看远方风景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