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这些年您去哪了?"1960年,北大才女王承书狠心抛弃丈夫和孩子,从此音信全无。17年后,当看到满头白发的王承书时,子女们抱着她大哭:“母亲,你是我们的英雄,这些年你辛苦了!” 北京大学物理系教室里,王承书正在黑板上写下最后一个公式,她转身看着台下认真记笔记的学生们,嘴角微微上扬,这节课结束后,她收拾好讲义准备回家,却被一位神色凝重的男子叫住。 "王老师,我是钱三强。" 办公室里,钱三强压低声音道出来意:"国家需要您投身铀同位素分离研究!"话音刚落,王承书眼中闪过一丝光芯,她没有犹豫片刻,郑重点头。 回到家中,看着正在做作业的儿女,王承书心头一阵酸楚,她轻轻抚摸了下孩子,默默将泪水咽回,第二天清晨,趁着家人还在熟睡,她悄然离去,只在餐桌上留下一张纸条:"工作调动,勿念。" 兰州,一座隐匿在戈壁深处的实验基地,这里将成为王承书未来十七年的家,实验室里,她日复一日地在显微镜前观察,在仪器间穿梭,在数据中寻找规律,寒来暑往,她的白大褂早已褪色,眼角爬上了深深的皱纹。 有时夜深人静,她会站在窗前,遥望北京的方向,思念如潮水般涌来,但她知道,为了国家的核工业发展,这份思念只能深埋心底。 实验室里常常灯火通明到深夜,一次次失败后的重来,一遍遍推倒重算的执着。终于在那个春天的清晨,两条完全重合的实验曲线呈现在众人面前,实验室里响起了欢呼声,有人热泪盈眶,有人相拥而泣。 1977年,当王承书终于回到北京,迎接她的是一群陌生而熟悉的面孔,她的儿女已长大成人,昔日乌黑的长发也变得花白,子女们紧紧拥抱着这位满头白发的母亲,泪水打湿了她的衣襟。 "妈,这些年您去哪了?" "为祖国造核保护伞!"王承书轻声回答,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芯。 临终前,她将毕生积蓄捐给希望工程,连零钱都交作了党费,这位北大才女,用十七年青春铸就了中国核工业的重要基石,她的名字,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功勋簿上。 参考资料:王承书:只要祖国需要,“我愿意”——光明网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和“点赞”,方便您下次看到更加精彩的内容,祝您生活愉快,感谢支持
"妈,这些年您去哪了?"1960年,北大才女王承书狠心抛弃丈夫和孩子,从此音信全
盼柳说评你好
2025-04-05 13:50:52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