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中的女角都由男演员扮演,因为中国人不让女人演戏。”英使马戛尔尼,乾隆五十八年(1793)。清代自乾隆朝开始,戏剧舞台上几乎不见女演员,男扮女装的男旦成了戏剧演出主流。雍正朝还能见到一些女演员,但比起前代也少了很多,“康熙年间,其数不盈千,雍正其数更减十之七,乾隆无一女乐”。
•
📚满人为何爱看戏
清代以来,中国戏剧艺术受到旗人大力推动,旗人对戏剧的爱好远远超过了汉人。民国学者张次溪在《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中指出戏剧艺术到了清代达于极盛。旗人贵族带头爱好,旗人平民也蜂起追捧,于是江南地方的梨园子弟就纷纷进京来发展了。
-
旗人对戏剧的特别爱好主要还是法律体制造成的,清政府为维持八旗武备,给予旗人很大特权,实行“旗民分治”,城内均专门建有满城,旗人和普通民众分开居住,旗人住在内城,民人住在外城。旗人不能从事农、工、商这些职业,也不允许学习民间的技艺,除了做官和当兵,他们不能从事其他职业。这种制度在和平时期把旗人群体变成了无所事事的有闲阶层,他们就有大把的时间用来娱乐,成了戏剧最狂热的观众群体。
•
📚伶人为何多男子
旗人贵族入关前就迷上戏剧,清政府立国之初有深重的危机感,担心满洲的武备会被荒废。顺治、康熙两朝针对旗人看戏的严厉整风,女伶人在这场整风运动中首当其冲,她们被政府从已有千年传统的官办演出中驱逐。康熙即位后发布更严格禁令,康熙十年(1671),清政府首次颁布京师内城开设戏馆禁令。康熙年间还禁止女伶人进城游唱。顺治朝以来教坊司的改革和康熙十二年的地方禁令使得大批宫廷和地方官府中的女伶流落民间。
-
这些伶人业内技艺精湛,她们丧失了稳定收入保障,不得不投身于民间的商业演出。由于康熙设南府、景山供自己看戏,还到苏州采选女伶。贵族高官纷纷效仿,家里养个戏班,于是家班再度繁盛。不过到了雍正朝取缔家班,乾隆朝出台更严厉措施驱逐女伶,女伶人在京城舞台绝迹,此后形成男扮女角的男旦传统。直到清末社会控制渐渐松动,女伶才再度出现。女伶在京外很多地方的乡间游荡,被地方官四处驱赶,艰难谋生。——读《命若朝霜•〈红楼梦〉里的法律社会和与女性》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