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全球朱鹮绝迹,在陕西发现最后7只!专家:把它们捉起来! 在陕西西乡牧马河湿地,春季临近,朱鹮们开始了它们一年一度的“求婚仪式”。 这些国宝级的鸟类会由白色羽毛转变为灰色,吸引配偶。 成年的朱鹮,头部戴着红色面具,身上则披着洁白的羽毛,唯独在繁殖季节,这些原本洁白的羽毛,在繁殖期逐渐被一种黑色粉末所覆盖,经过水浴后,朱鹮的上半身会变成浅灰色。 这一变化是依靠它们脖部皮肤分泌的黑色物质,涂抹于羽毛上。 很多动物学者曾因此误认为朱鹮有两种羽毛颜色。 实际上,只有成熟且体力充沛的朱鹮才会进行这种“换装”。 繁殖期的朱鹮通常会离开它们的群体,成对活动。 虽然偶尔会有未找到伴侣的“第三者”插足,但雄性朱鹮通常通过展示与配偶的亲密行为,令旁观者知难而退。 朱鹮曾广泛分布在我国、俄罗斯东南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干扰,它们的数量急剧减少。 20世纪中期,朱鹮在许多地方几乎灭绝。 在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大规模森林砍伐让朱鹮的栖息环境遭到破坏,1964年以后国内再未见朱鹮的踪影。 1978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开始寻找朱鹮。 当时,俄罗斯已灭绝,朝鲜半岛仅剩两只,日本也只剩下六只。 中国政府决定启动一项全国性的调查。 刘荫增最初学习的是气象学。 在中科院动物所,他接触到了鸟类学。 然而,朱鹮的踪迹极为稀少,国内几乎没有关于其的详细资料。 唯一能依赖的,是标本室中的几件朱鹮标本和一些零散的文献记载。 来自国际鹤类基金会的乔治·阿奇博提供了更为有价值的线索和照片。 朱鹮曾遍布中国大部分地区,从北方的兴凯湖到南方的海南岛,从西部的甘肃到东部的沿海地区。 根据这些资料,刘荫增的团队首先集中在华北平原以及安徽、江苏、山东等地进行调查。 然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炼钢铁”运动中,森林遭到大规模砍伐,许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被摧毁。 尽管考察队的努力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发现。 继第一次无果的考察后,他带领团队继续深入调查。 这一次,考察队的路线跨越了多个山脉和丘陵地区。 然而,尽管他们走遍了260多个历史分布点,依旧没有任何关于朱鹮的实质性线索,唯一的收获是从一个工人那里获得的几根朱鹮羽毛。 1980年,考察期接近尾声,刘荫增准备提交报告,宣布朱鹮在中国已经绝迹,但他决心再试一次 他申请了2000元的经费,到了陕西省汉中市的洋县。 刘萌增请求电影院在放映电影前播放关于朱鹮的幻灯片,向群众普及这种濒危鸟类的特征,并鼓励村民们提供线索,若有人发现朱鹮,将会获得奖励。 村民们积极响应,但直到一位叫何丑旦的村民报告称,在金家河见到一只与朱鹮相似的鸟。 刘萌增赶到金家河,却未能立即找到朱鹮的踪影。 在何丑旦的推测下,他继续向北前行,来到了姚家沟。 这里,刘萌增终于见到了从天而降的朱鹮。 他发现洋县一带共有7只野生朱鹮,并为其命名为“秦岭一号朱鹮群体”。 1981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在洋县发现了朱鹮的踪迹,随即启动了紧急保护措施。 洋县政府立即禁止了捕猎活动。 一些专家建议将这7只朱鹮带到北京进行人工饲养,但陕西省林业厅的许树华认为,由于朱鹮已经适应了姚家沟的自然环境,最好采取就地保护的策略。 但由于缺乏先进的监控设备,加上天敌和偷猎者的威胁,保护工作面临困难。 一些专家提出了结合自然繁殖和人工繁育的双重保护方案。 此后,人工繁育开始取得进展,1986年,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成立,1990年通过人工繁育成功培育出朱鹮后代。 到2000年,野生朱鹮的数量突破了100只,而人工繁育的朱鹮也达到了100只。 2004年至2005年,23只人工繁育的朱鹮成功被放归自然,并且在野外表现出较高的存活率和繁殖能力。 此后,日本和韩国也成功地建立了朱鹮再引入种群。 截至2024年,全球朱鹮的数量已超过1.1万只。 参考文献:[1]王凯红,阮韵,李洪磊,李春荣.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鸟类种群组成及年际变化——探索朱鹮潜在的适宜栖息环境[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4(10):231-235
1980年全球朱鹮绝迹,在陕西发现最后7只!专家:把它们捉起来! 在陕西西乡牧马
梦想者的奇妙
2025-04-02 22:14:0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