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宁波一女子带丈夫回家,丈夫看到岳父照片后吓一跳。 1973年春,一列从东北驶向浙江的火车上,黄丽萍搂着三岁的儿子,时而望向车窗外飞驰而过的景色,时而看向坐在对面脸上写满紧张的丈夫。 "到了宁波,我爸妈一定会喜欢你的,别紧张。"黄丽萍微笑着安抚丈夫。 丈夫抿了抿嘴,点了点头。作为一名北大荒的普通知青,他实在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从未谋面的岳父母。四年前黄丽萍嫁给他时,连个像样的婚礼都没有,只有两个白面馒头和一盆炖肉。这样的条件,岳父母能接受他吗? 窗外,春天的风景逐渐从北方的苍茫变成了南方的翠绿。黄丽萍的思绪也随之飘回到了四年前。 1969年,在宁波的一间小屋里,19岁的黄丽萍正面对父亲严肃的目光,坚定地表示要去北大荒支援农村建设。 "东北那地方冬天零下三四十度,你从小在江南长大,受得了吗?"父亲黄思深眉头紧锁。 "爸,您是军人,您教我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现在国家需要我们这些年轻人,我怎能退缩?"黄丽萍倔强地回答。 父亲只好嘱咐她:"到了那边要常写信,冬天一定要注意保暖,起风时记得把脸围起来..." 送别那天,在火车站,黄丽萍强忍着泪水挥手告别,带着父亲的叮嘱和母亲包的点心,踏上了北上的列车。 初到北大荒,刺骨的寒风和一望无际的雪原让这个南方姑娘心里不免有些畏惧。第一次拿起沉重的锄头开垦荒地,她那城里人的娇嫩双手很快就磨出了水泡。夜晚,她悄悄流泪,但白天依然咬牙坚持。 就在这段最艰难的时光,她认识了一个乐观开朗的男青年。这个青年1960年就跟着父母来到这片土地,对农活已经熟门熟路。他细心教导新来的知青如何干活,如何处理手上的水泡。 "锄头要这样握,身体重心放低,省力气。"男青年耐心地教导着。 一次黄丽萍因劳累过度加上受凉,突然高烧不退。是这个男青年背着她走了十几里山路,找到大队的卫生员求医。在她病床前,他一守就是三天。 "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病愈后的黄丽萍问道。 "因为我在你眼里看到了不服输的倔强,那让我想起了自己。"男青年真诚地回答。 慢慢地,黄丽萍不仅适应了北大荒的生活,还用自己的特长回馈这片土地。她教当地妇女织毛衣,用南方女子的巧手为北方的寒冬增添一丝温暖。 1971年,黄丽萍和那个男青年结为夫妻,婚后不久便有了儿子。生活虽然艰苦,但因为有爱相伴,也变得满足而温暖。 当火车终于抵达宁波站,黄丽萍一眼就望见了站在不远处盼望着她的父母。四年未见,父母头上的白发明显增多了,但看到女儿一家三口平安归来,眼中的喜悦却掩饰不住。 "爸,妈!"黄丽萍哭着扑进父母怀中,四年积攒的思念在这一刻全部宣泄出来。 黄丽萍的丈夫抱着孩子,拘谨地站在一旁。他从未见过这对岳父母,心中忐忑不安。岳父慈祥却又威严的面容让他感到一丝莫名的压力。 回到家中,黄丽萍的母亲忙着张罗晚饭,她则带着丈夫参观这个阔别已久的家。当他们走进客厅时,墙上挂着的一张照片吸引了丈夫的目光。 照片中,一位军人身着戎装,神情威严肃穆。那种气势,他在军队里见过。他盯着照片,指着上面的人,声音有些颤抖:"这是你父亲吗?" "是啊,怎么了?"黄丽萍不以为意地回答。 丈夫顿时瞪大了眼睛,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他终于认出,照片中的人是开国少将黄思深!他的岳父,竟然是一位开国将军! 晚餐时,丈夫几乎吃不下饭,心里翻江倒海。黄思深将军和蔼地询问他们在北大荒的生活,但每一个问题都让他如坐针毡。 夜深人静,两人躺在床上,丈夫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丽萍,你从没告诉我你父亲是将军。" "有关系吗?"黄丽萍侧过身,看着丈夫的眼睛。 "我只是个普通农场知青,家里父母也只是当地小干部...我配不上你。"丈夫苦涩地说,"我们还是离婚吧,孩子我带走,你可以留在宁波,有更好的未来。" 黄丽萍一把抱住丈夫:"我是我,我爸是我爸。我嫁给的是你这个人,不是你的家庭背景。我的家现在在东北,你不能丢下我。" 面对妻子坚定的眼神,丈夫心中的自卑与不安慢慢平息。 短暂的探亲结束后,黄丽萍依依不舍地告别父母,跟随丈夫回到北大荒。她的父亲黄思深将军深深理解并支持女儿的选择。 到了1979年,国家政策调整,大批知青开始返乡。黄丽萍的家人也写信询问她是否要回宁波,甚至承诺会在城里给她安排工作。 面对这个诱人的机会,黄丽萍心中也曾动摇。丈夫看出了她的犹豫,主动对她说:"要不你回家吧,在这里每天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你放心,我会照顾好孩子。" 听到这话,黄丽萍鼻子一酸。十年前,她义无反顾地来到北大荒;十年后,这里已是她真正的家。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承载了她的青春、爱情与家庭。 她回信婉拒了父母的好意,选择继续扎根北大荒。在她和无数知青的努力下,北大荒逐渐变成了"北大仓",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基地,年产量稳步提高,甚至开发了更健康、产量更高的粮食品种。
1973年,宁波一女子带丈夫回家,丈夫看到岳父照片后吓一跳。 1973年春,一
鹏天玩转旅游
2025-04-02 21:45:28
0
阅读: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