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西方的经济学理论,竟然早在1000多年前就被我国的一个人成功运用了,并且效果出奇的好,而这个人的名字,我保证你也肯定知道。 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被认为始于18世纪末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到了19世纪中后期才真正成型,20世纪凯恩斯主义更是提出了投资、消费、外贸这三大经济支柱的理论。现代国家遇到经济危机时,通常会采取扩大政府投资、刺激市场消费、调控物价等手段来稳定经济。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被视为现代经济学智慧结晶的理论,早在北宋时期就已经被一位中国古代官员成功运用,并取得了惊人的效果。这个人就是范仲淹,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岳阳楼记》的作者,他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至今仍广为流传。 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佑二年,江浙一带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大饥荒。鱼米之乡转眼间成了苦难之地,百姓们为了一日三餐,不得不携家带口外出逃荒。当时已年过花甲的范仲淹,正担任杭州郡守兼浙西省长,面对这场灾难,他没有采取传统的单纯发放赈济粮的方法。 就在所有人都认为只能等待朝廷救援时,范仲淹却另辟蹊径,开创了一套令人匪夷所思的救灾方案。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在灾荒肆虐的当口,他不但没有尽全力压低粮价,反而下令将米价从一斗120钱提高到180钱!这一决定立即引来了朝野上下的质疑和非议,甚至有人向朝廷告发他"不恤荒政"。 与此同时,范仲淹还在杭州大兴土木工程,并举办了持续数月的龙舟比赛。在普通人看来,这些行为简直就是在灾难中嬉戏玩乐,不务正业。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奇迹发生了——杭州地区不仅没有出现大规模饿死人的惨状,反而粮价回落到了每斗100钱,比灾前还要低。而周边其他地区仍在灾荒中苦苦挣扎。 究竟范仲淹是怎样在一场灾难面前反其道而行之,却取得成功的?为什么他那些看似荒谬的政策,竟与现代经济学理论如此吻合? 面对皇佑二年的大饥荒,范仲淹推出了被后人称为"荒政三策"的非常规救灾方案,这套方案包括大兴土木、纵民竞渡和增高米价三个看似矛盾的策略,但它们合在一起却产生了惊人的效果。 首先,范仲淹启动了大规模的土木工程。他看到灾民们虽然吃不上饭,但有劳动能力,于是动用政府资金雇佣上千名灾民修缮粮仓和政府办公大楼。仅这一举措就让许多家庭有了收入来源。但范仲淹明白政府资金有限,他便出了一个妙招——召集杭州各大寺庙的住持开会,向他们指出:"大灾之年,人工便宜,如若趁此修缮寺庙,可是花小钱,就能办大事啊。"寺庙方丈们听后纷纷点头称是,随即开始修缮佛像、扩建殿宇。寺庙工程开工后,城里的富人也坐不住了,纷纷跟进,招募工人修建自家府邸。一时间,杭州各处工地林立,灾民们有了工作和收入。 其次,范仲淹大办龙舟竞渡活动。在饥荒时期,他不仅没有禁止民间娱乐活动,反而将平时只在特定节日举办的龙舟比赛扩大规模,从春季一直持续到夏季。他亲自站台助兴,与朋友们一起泛舟江上,为比赛擂鼓呐喊。这些举动引来不少质疑,但范仲淹心中有数。龙舟赛吸引了周边地区的大量人流,岸边聚集的观众为食品、饮料、小商品等消费创造了需求,灾民们纷纷支起摊位做起小生意。西湖边的茶楼、饭馆、客栈生意也因此兴旺起来,进一步带动了当地经济循环。 最令人惊讶的是范仲淹的第三策——提高米价。当时的米价已经因灾荒上涨到一斗120钱,黑心商人们囤积居奇,不肯出售。面对这种情况,范仲淹反其道而行,下令将米价提高到一斗180钱,并在各地张贴告示广而告之。这一政策引发了巨大争议,百姓们纷纷抱怨,甚至有人向朝廷告发他不恤民情。但范仲淹坚持己见,因为他看到了更深层的市场规律——高价会吸引外地商人。果然,周边地区的粮商闻讯而来,争相将粮食运往杭州,希望获取高额利润。随着越来越多的粮食涌入杭州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形成,米价开始回落,最终稳定在一斗100钱,比灾前还要低。 当宋仁宗听闻范仲淹被举报不恤荒政时,范仲淹上奏解释了自己的救灾理念:大兴土木是为了让灾民有工作、有收入;举办龙舟赛是为了刺激消费,促进经济流通;提高米价则是利用市场原理,吸引外地粮食流入,最终实现价格自然回落。这套策略的成效显著,杭州成为浙江地区唯一一个"灾而不荒"的地方。 范仲淹的"荒政三策"从现代经济学角度看,分别对应了扩大投资促进就业、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利用市场规律调控物价这三大经济手段。这些做法被宋仁宗认可并向全国推广,成为宋朝救灾的范本。范仲淹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还是一位精通经济的实干家,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理念落到了实处。
“中国拿什么挑战美国?中国的人均收入只相当于美国的8%!”这句话是中国政治经济学
【22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