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程界的大乌龙事件!2009年,重庆大学教授易志坚,原本是研究理科力学的专家

熹然说历史 2025-04-02 20:21:42

我国工程界的大乌龙事件!2009年,重庆大学教授易志坚,原本是研究理科力学的专家,但却偶然间发现了沙漠土壤秘密,这个意外发现,直接破解了困扰全世界的百年难题,让无数西方人眼红不已! 2020年7月的一个下午,内蒙古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边缘,一片绿意盎然的农田与四周的黄沙形成鲜明对比。看着满田青翠的高粱和蔬菜,易志坚教授回想起11年前那个改变他职业轨迹的关键时刻。 2009年,作为重庆交通大学的力学专家,易志坚正专注于研究颗粒物质的力学特性。在一次实验中,他注意到颗粒物质从离散状态向流变状态、固体状态转换时的特殊现象。"土壤和沙子最大的区别是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引发了他的深思。经过反复观察和推演,他发现答案竟然隐藏在一种被他称为"万向约束关系"的物理机制中。 "土壤遇水后会变成泥,干燥后结成块;而沙漠遇水后,水分会迅速流失,干燥后依然是松散的沙粒。"易志坚解释道,"如果能让沙子像土壤一样具备万向约束关系,沙漠是否就能'变身'为土壤?" 这个来自学科交叉的灵感,让原本专注于理论力学的易志坚开始了一段意想不到的跨界探索。当时全球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传统的沙漠治理方法如草方格治沙虽然能固定沙丘,但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沙漠的本质,更无法将沙漠变成可耕种的良田。 2008年,易志坚正式提出"颗粒物质约束力学"科学问题和"沙漠土壤化"基本概念,并开始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面对许多同行的质疑,他坚持自己的理论:"现有的沙漠化防治研究着眼于固沙,未从改变沙体本身的力学-生态特性入手,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沙漠化扩张及其危害。" 接下来的三年,易志坚带领团队进行了日复一日的理论研究和大量的室内外试验,获得了关键的原理性验证结果和数据。2012年,团队终于形成了完善的沙漠土壤化理论框架和方法。随后三年,他们在重庆模拟沙漠环境,开展"沙改土"种植试验,同时成功研发出具有万向结合约束作用的植物纤维粘合剂。 "这种粘合剂是关键,它可以让沙子像土壤一样存储水分、养分和空气。"易志坚说,"经国家权威机构检测,这种粘合剂完全无毒无副作用。" 2019年秋天,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的一片试验田里,高粱穗子压弯了腰,金灿灿的颗粒饱满而沉甸。测产数据显示:这片曾经是一望无际黄沙的土地上,高粱最高亩产达到932公斤,平均亩产789公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而这片奇迹般的农田,三年前还是寸草不生的荒漠。 回到2016年,当易志坚教授联系内蒙古阿拉善盟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借一块沙漠地做实验时,对方的第一反应是:"要经费,还是要项目?"这位从重庆远道而来的教授给出了出人意料的回答:"不要项目不要钱,只要一块沙漠地,没人干扰就行!"这番话让当地负责人深受震撼,随后给予了团队最大的支持,并推荐了条件最为恶劣的乌兰布和沙漠作为试验地。 当易志坚团队带着他们研发的植物纤维素粘合剂来到这片沙漠时,环境之恶劣远超想象。风沙肆虐,眼睛、鼻子、嘴巴里都是沙,飞沙打在身上生疼;烈日下紫外线极强,几个小时裸露的皮肤就会脱层皮;气候干燥使得鼻血经常不约而至。 团队骨干成员赵朝华、李亚等人几乎没有节假日,常年扎根在这片沙漠中。他们将植物纤维素粘合剂和水按照一定比例与沙子混合,使沙子形成团状,让水分、空气和微生物能够在其中存活。在改造后的25亩试验田上,他们开始耕种各类作物。短短三个月后,奇迹出现了——这片沙漠竟然变成了一片绿洲,各种蔬菜在这里茁壮生长,被当地人称为"塞外桃园"。 实验的成功不仅仅停留在能种植农作物。易志坚团队在乌兰布和沙漠还设立了一块200亩试验田,播撒了梭梭树、沙棘等耐旱植物种子。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植物发芽出苗后再也没有进行过灌溉,五年过去,它们依然郁郁葱葱地生长着,与周围的黄沙形成鲜明对比。 随着成果的显现,易志坚团队的足迹很快遍布世界各地。从2017年到2021年,他们将这项技术带到了新疆、四川若尔盖退化草原,以及非洲撒哈拉沙漠和中东地区,成功将超过20000亩沙漠变成了良田。 更令人称奇的是,这种技术非常节水,改造后每亩地用水量低于400立方米,比当地农地灌溉定额标准节水30%以上。成本方面也相当可观:改造成农田的成本约为2000-5000元每亩,而且是一次性投资,之后永远有效。 这项技术的价值远不止于此。随着作物在沙漠中生长,根系固定住沙丘,有效防止了沙尘暴的形成;植物死亡后,有机质留在沙漠中,逐渐转化为土壤;动物也随之迁入,整个生态系统焕发新生。

0 阅读:116

评论列表

云中漫步

云中漫步

3
2025-04-02 22:37

向致力治沙的人们致敬,你们的事业造福子孙后代!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