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十月革命后,许多沙俄皇室成员逃离苏联来到中国哈尔滨避难。在远离莫斯科的东方城市,这些沙俄皇室成员生活的很幸福。虽然因为跑的仓促,身上所携带的财富无法让他们继续过去那种奢华的生活,但是没有性命之忧仍然让他们欣喜若狂。 1896年,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了《中俄御敌相互援助条约》。 1897年,铁路建设正式启动。 中东铁路公司在哈尔滨设立了工程局。 随着铁路的铺设,哈尔滨逐渐吸引了大量俄国侨民的到来。 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 铁路的开通,带动了大量俄国商人、工匠、技术人员等群体的迁入。 尤其是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沙俄旧贵族、军官和银行家纷纷流亡至哈尔滨。 与此同时,由于西伯利亚地区的饥荒,更多的俄国难民也涌入这座城市。 这些侨民在哈尔滨安家落户。 哈尔滨的经济、文化、商业等领域迅速发展。 从最初的铁路工程,到商业区、娱乐区的兴起,哈尔滨逐渐发展成一座现代化城市。 与此同时,许多俄国犹太人也在哈尔滨定居。 在中东铁路修建之前,哈尔滨只是一座松花江畔的小渔村,尚未有明确的城市规划。 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后,哈尔滨开始逐步实施自治,成为一个由俄国管理的城市,甚至有了属于自己的“市议会”。 傅家甸原本是松花江边的一片沼泽地,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傅家甸成为了大量劳工的聚集地。 这里最初只有少数商贾和手工业者,而随着铁路修建,傅家甸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商贸中心。 到1907年,傅家甸更成为一个行政区划。 1913年,傅家甸周边新的市场和街区逐渐建立。 哈尔滨的建筑融合了俄国、欧洲和中国传统建筑元素。 巴吉赤。作为哈尔滨市建筑工程设计院的首席设计师,为哈尔滨的城市面貌贡献了大量独具匠心的设计。 东北农学院教学楼、东北林学院、以及防洪纪念塔等建筑,都是他设计的。 这些建筑不仅在形式上大胆创新,还在建筑语言上巧妙运用俄罗斯的风格。 建于1912年的圣索菲亚教堂,深受拜占庭风格的影响,采用了俄罗斯东正教的建筑形式。 整个建筑通高53.25米,建筑面积达到721平方米,可以容纳2000人。 教堂的设计者奥斯科尔克夫,采用了大量的红砖,建造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钟楼顶部的七座铜钟,每一个都具有不同的音调,敲击时能够奏出和谐的钟声。 除了教堂,俄侨的到来使得哈尔滨的教育体系日益多元化。 20世纪初,俄国人就开始在哈尔滨创办学校。 许多中国学生也进入这些学校,接受西式教育。 1920年,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的成立,这所学校后来发展为今天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1929年,哈尔滨的普希金中学和广益中学等学校,也是这一时期俄侨教育的代表。 普希金中学的创办,也为当地的俄侨子女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一时期,哈尔滨的音乐与艺术教育走在了中国的前列。 1921年,哈尔滨建立了中国第一所音乐学校,随后又相继成立了高等音乐学校及音乐训练班。 许多哈尔滨籍的艺术家在巴黎、纽约等国际大都市活跃。 1922年,哈尔滨便有了第一所芭蕾舞学校。 1921年,哈尔滨成立了“荷花艺术学校”,该校设有素描、色彩画、声乐、话剧等多个艺术专业。 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尤其是该校的教师阵容,多数为从俄罗斯、德国等地归国的艺术家和教育家。 同时,哈尔滨有着中国最多样化的宗教信仰,东正教的影响最为深远。 1920年代,哈尔滨成为俄国东正教的远东总教区所在,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宗教仪式。 这种仪式通常在松花江上进行,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俄侨和市民参与。 此外,俄侨商人很快就建立了各种商业机构,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秋林公司。 这家公司最初由俄国商人伊万·雅阔列维奇·秋林创办,秋林公司逐渐成为哈尔滨乃至东北亚地区的商业巨头,经营范围涵盖了食品、百货、金融等多个领域。 与此同时,哈尔滨的其他商会和银行也相继成立。 从1901年开始,哈尔滨便有了第一家生产香肠的工厂,更多的工厂如啤酒厂、卷烟厂等相继建立。 尤其是在1905年以后,随着俄侨的集聚,哈尔滨的工业基础逐步完善。 此外,早在20世纪初,西餐和俄式餐饮便开始在哈尔滨流行。 在俄侨经营的餐厅和咖啡馆里,哈尔滨人能够品尝到正宗的俄式面包、咖啡和西餐。 参考文献:[1]王鹏宇,孙显仁,李慧.哈尔滨亚冬会推动黑龙江省冰雪旅游资源融合发展路径构建[J].学理论,2025(1):83-85
这次该北约国家瑟瑟发抖了3月30日消息,近期大量外国雇佣军陆续进入乌克兰,包括
【40评论】【107点赞】
源神子龙
老毛子远东迟早收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