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开创的明朝,本质上是把天下变成老朱一个人的家天下,比元朝还要黑暗,堪比狮驼

浅笑对风吟 2025-04-02 18:41:56

朱元璋开创的明朝,本质上是把天下变成老朱一个人的家天下,比元朝还要黑暗,堪比狮驼岭 多人认为明朝是中国最黑暗的时代,尤其是东厂、西厂和锦衣卫的存在。 相较于更早的五代十国时期或是五胡乱华的历史,明朝的社会形态要温和得多。 在明朝,虽然皇帝权力集中,但许多皇帝不得不屈服于权臣的压力,尤其是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 正德皇帝虽然极具勤勉,但由于财政匮乏,许多私人支出都无法得到满足,甚至为了购买奢侈品还不得不暗中积攒资金。 尽管明朝内部腐败,社会法制却仍然存在。 在这个时期,任何人都不得作弊。 即便是像唐伯虎这样的才子,也无法逃脱这种严苛的规定。 而与明朝相比,清朝时期的言论管制则更加严苛,文字狱的存在让许多人对言论的自由感到恐惧。 朱元璋的故事令人注目。 朱元璋父母早逝,家庭无依无靠。 土地贫瘠,丰收难得,灾难更是层出不穷。 1344年,淮河流域的旱灾、蝗灾、瘟疫交织在一起,亲人相继去世。 甚至连安葬亲人的土地都难以寻得。 朱元璋加入了皇觉寺做了和尚。 但寺院也难以维持基本的生计。 最终,他不得不离开寺庙。 朱元璋走遍了合肥、光州、固始等地,他亲眼目睹了民众的困境。 与此同时,元朝百姓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红巾军起义爆发 朱元璋收到了一封来自濠州的信,鼓励他加入红巾军。 经过一番犹豫,朱元璋终于决定投身其中。 在濠州,朱元璋遇到了郭子兴,并被其收养为部下。 此后,他迅速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很快便被提拔为部队的指挥官。 红巾军内部的管理和纪律一直较为松散,但朱元璋注重军队的纪律性,严禁士兵骚扰百姓。 他的部队与那些掠夺百姓、无视民生的起义军不同。 1356年,朱元璋的军队攻占了集庆路并改名为应天,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南京的战略地位使他能够继续与各地割据势力展开角逐。 此时,朱元璋已经意识到,建立政权更需要谋士的辅佐和民众的支持,因此他开始吸纳如宋濂、刘基等知名学者。 根据徽州老儒朱升的建议,朱元璋采取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 在这一过程中,朱元璋开始将自己视为百姓的拯救者。 他决定按照“先西后东,先南后北”的方针,逐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1363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了一场决定性战役。 陈友谅企图彻底消灭朱元璋。 但朱元璋沉着指挥,经过37天的鏖战,最终以20万兵力战胜了号称60万的敌军,陈友谅也在战斗中死去。 朱元璋在1367年开始北伐。 朱元璋通过精心准备的檄文,号召北方百姓支持北伐。 最终,在1368年,朱元璋正式登基,国号“大明”,建元洪武。 成为皇帝后的朱元璋,了他从农业入手,亲自巡视田地。 他提出“农为国本”的理念。 1370年,他启动了大规模的移民计划,将人口过于密集的地区的民众迁徙到人烟稀少的地方。 同时,贫苦的农民得以安置。 在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继承了元朝的官制,设立了中书省等机构。 然而,他发现丞相权力过大。 1380年,丞相胡惟庸因谋反被处死。 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 在打击腐败方面,他采取了极为严厉的措施。 洪武年间,官员贪污现象严重,朱元璋制定了严格的法律,在“空印案”中,他发现了官员在财政管理中的腐败,命令将相关人员全部处死。 尽管朱元璋的政策使得许多地方的官员行为变得更加谨慎,但贪腐现象并未得到根本性的遏制。 特别是在“胡惟庸案”和“蓝玉案”等重大的政治案件中,数万名官员和功臣因此丧命。 许多曾经为明朝打下江山的开国功臣和文人学士,也未能幸免于难。 实际上,专制体制和对个人权力的过度集中,导致了政治腐败的周期性反复。 此外,朱元璋在南京的明城墙工程中设立了一个质量监察制度。 每一块砖上都刻有相关官员和文书的名字,这一制度形成了严密的责任追踪体系。 与此同时,他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与敕令,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他亲手编撰的《御制大诰》等法律文本。 在这些法律中,有大量针对官员贪污腐败的惩治案例。 参考文献:[1]余同元,黄康健.朱元璋研究的推陈出新——评《洪武大帝朱元璋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5):569-574

0 阅读:57

评论列表

DQ77916

DQ77916

2
2025-04-02 23:34

那两百多年的反清复明咋回事呢?

浅笑对风吟

浅笑对风吟

关注我,一起看一看人间万千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