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长这么漂亮,一天800元不讲价。”2022年,东莞一桥洞下,躺着一位自称无家可归的女子,人们劝她找个工作,她却说日薪不能低于800,那么她最终率得偿所愿了吗? 2022年盛夏,东莞街头一场暴雨刚过,空气里还弥漫着湿漉漉的土腥味。一个不起眼的桥洞下,昏黄的路灯映照出一抹鲜艳的红色——那是小英的头发。她斜靠在一块破旧的纸板上,身旁放着个鼓鼓囊囊的塑料袋,里面装着她仅剩的家当。 吊带裙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像是在嘲笑这潮湿阴冷的藏身之地。路过的老大爷忍不住多看了两眼,嘀咕着:“这么漂亮的姑娘,怎么睡这儿了?”小英却抬起头,眼神倔强,声音清脆:“我长这么漂亮,一天800块不讲价,少了我不干!” 这话一出,围观的人愣了,有人笑,有人摇头。可她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从光鲜的生活跌到这桥洞里,还咬着牙不肯低头?这背后,是怎样的故事? 小英不是天生就住桥洞的。几年前,她还是东莞一家酒吧里最亮眼的那道风景。金发红唇,笑容甜美,嘴皮子利索得能把一瓶几十块的啤酒卖出几百块的价。 她出身农村,家里穷得叮当响,早早辍学闯荡城市,靠着一张脸和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在酒吧里混得风生水起。那时候,她每天踩着高跟鞋穿梭在昏暗的灯光里,提成多得能让她租个带空调的小单间,偶尔还能给家里寄点钱回去。父母提起她,眼里满是骄傲:“咱家小英有出息了!” 可好日子没持续多久。2020年疫情一来,酒吧的生意像断了线的风筝,直线下滑。起初,小英还咬牙撑着,觉得凭自己的本事总能熬过去。可时间一长,她发现自己变了——不愿意再低声下气地陪笑,不愿意再费尽心思哄客人。 业绩从前几名滑到垫底,2022年初,酒吧老板无奈裁员,她的名字赫然在列。失业那天,她拎着行李站在街头,风吹得她发冷,心里却更冷。她不敢告诉父母,只能咬牙留在这座城市,赌一把东山再起的机会。 但现实比她想的更残酷。经济萧条下,工作岗位像蒸发的雨水,抓都抓不住。她没学历,没技能,跑了几天人才市场,连个服务员的活儿都没捞着。积蓄一天天见底,房租交不起,她最后收拾行李,找了个桥洞落脚。 白天,她顶着烈日四处找活儿,晚上就裹着薄毯睡在硬邦邦的水泥地上,看着桥外闪烁的霓虹,心里盘算着:我还能翻身吗? 桥洞的生活没磨掉小英的倔强,反而让她更犟了。有一天,一个好心的路人看她可怜,递过来一瓶水,顺口劝:“姑娘,别挑了,电子厂还招人呢,一个月三四千,够你吃喝了。”小英却把水推回去,冷笑一声:“我长这么漂亮,进厂打螺丝?一天800块以下我不干,穷就闭嘴。” 这话传开,有人觉得她不识好歹,有人却被她的硬气震住。可她真有底气吗?还是只是嘴硬撑着最后一口气? 2022年东莞的就业市场确实艰难。根据当时媒体报道,疫情后制造业订单减少,许多工厂缩减招工,电子厂的工资普遍在3000-4000元/月,而服务行业更是一片萧条。小英的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下像个遥不可及的梦。 但她不是没试过妥协——她去过一家饭店应聘服务员,老板却嫌她“太漂亮会惹麻烦”,直接拒绝;她还试过摆摊卖小吃,可没本钱没经验,三天就赔光了。她渐渐明白,现实不认她的脸,只认她的技能。可她不甘心,不甘心从酒吧的“香饽饽”变成流水线上的“螺丝钉”。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英的处境越来越糟。桥洞里潮气重,她的嗓子开始沙哑,红发也失去了光泽。 转机来得突然。那天,一个中年男人路过桥洞停下脚步,问她:“你识字?会算账吗?”原来,他是附近一家小超市的老板,正缺个收银员。小英犹豫了一下,试探着问:“一天多少钱?”男人说:“500块,干得好再加。”她咬咬牙,点了头。 这份工作成了小英的救命稻草。她每天站在柜台后,麻利地扫码找零,慢慢找回了点自信。超市老板看她聪明,又教她进货记账,工资涨到了600块。可她心里清楚,这离800块还差一截。她开始用休息时间学电脑,想考个会计证,听说那行收入高,能让她彻底翻身。可学费不便宜,她只能一边攒钱一边熬夜啃书,眼睛熬得通红,手指磨出茧子。 冲突在这时候爆发了。老板看她状态不好,劝她别太拼,先干好眼前活儿。 几个月后,小英攒够了学费,考下了初级会计证。她辞了超市的活儿,找到一份物流公司文员的工作,日薪刚好800块。那天晚上,她最后一次睡在桥洞里,看着外面的星空,终于松了口气。她的坚持,像桥洞下的一抹红,刺眼却倔强。 小英的故事没惊天动地的大结局,但它让人想起当下无数年轻人的挣扎。联网查到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青年失业率一度超20%,经济下行让无数人被迫在理想与现实间撕扯。 小英后来用她的方式证明,美貌不是饭碗,坚持和努力才是。
老谢头太能撒谎了!这次承认离婚,也是迫于网友们火眼金睛的压力,万能的网友挖出了太
【3评论】【3点赞】
232
小编,东莞哪家超市收银员日薪500?
当歌
“大D哥话最多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