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拿着许世友刚发的工资,忐忑的走进办公室,说道:“司令员,这个月的工资发下来了

熹然说历史 2025-04-01 21:22:46

秘书拿着许世友刚发的工资,忐忑的走进办公室,说道:“司令员,这个月的工资发下来了”,话音刚落,忙于处理工作的许世友连头都没抬的回道:“还是老样子,寄30元给我妈,再买50元钱的茅台酒。”可秘书却一脸为难! 秘书拿着许世友刚发的工资,忐忑地走进办公室,说道:"司令员,这个月的工资发下来了",话音刚落,忙于处理工作的许世友连头都没抬的回道:"还是老样子,寄30元给我妈,再买50元钱的茅台酒。"可秘书却一脸为难! 其实,秘书犹豫的原因很简单——茅台酒涨价了。在20世纪80年代,茅台酒的价格从原来的4元一路飙升到了12元,而许世友退居二线后的工资并不高。按照司令的吩咐,这个月的工资几乎就要全部用完了。 许世友对茅台酒的喜爱可以说是情有独钟。早在战争年代,许世友就以好酒闻名于军中。那时条件艰苦,粮食酒也能让他满足。然而,自从喝过茅台酒后,他便再也离不开这种醇香四溢的美酒。不同于其他喜好,许世友对茅台的痴迷贯穿了他的一生。 秘书曾听老同志们讲起,有一次许世友离家很长时间,当他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直奔自己珍藏好酒的柜子。可当他打开柜门时,里面空空如也,一瓶酒都没有了。许世友当场就怒了,坐在地上破口大骂:"这群该死的酒贼,居然一瓶也不给我留,真是不要脸。" 更有趣的是,许世友竟为此事专门向周总理告起了状。电话那头的周总理听着许世友气急败坏的声音,忍不住摇头:"世友同志,你家里有丢什么重要物品吗?" 许世友伤感地回答:"总理,这群不要脸的酒贼把我的酒全给偷走了,我连一瓶都没见到,你说这严重不严重?" 周总理听后哭笑不得,随即安慰道:"你别慌,你丢了几瓶酒我给你双倍就是了。"这才让许世友消了气。 与许世友对酒的"奢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生活中的简朴。在饮食起居方面,他从不讲究,可唯独对茅台情有独钟。尽管如此,许世友始终公私分明,家中的酒全都是用自己的工资购买,从不打公家的主意。 为了解决茅台酒价格上涨的问题,许世友身边的工作人员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在宴请客人时,只给许世友和重要客人上真茅台,其他陪酒人员则喝一种口感相似的"土茅台"。客人们事先得到通知,喝着"土茅台"却佯装在喝真茅台,这样既照顾了许世友的面子,也节省了开支。 许世友与酒的缘分始于少林寺学艺的岁月。年少的许世友在寺中看到师傅常挂一个酒葫芦在腰间,喝酒后打出的"醉拳"勇猛无比。好奇心驱使下,他也尝了两口,没想到从此爱上了这种琥珀色的液体。更神奇的是,许世友发现自己喝了酒后不仅不迷糊,反而更清醒,力气还能大出平日一倍。这一特异体质为他赢得了战场上的诸多胜利,也奠定了他与酒的终生情缘。 随着许世友在军中的声名鹊起,他那惊人的酒量也传遍了红军各部。当时红四军颁布禁酒令时,政委陈昌浩在宣布命令后特别补充:"谁敢喝酒就是违纪,许世友除外。"这一特例引起不少人不服,纷纷向上级抱怨。面对质疑,军区领导直接回呛:"许世友喝了酒还能打仗,你能保证吗?再说了,你们有许世友那样的海量吗?"此话一出,再无人敢言。 虽然被特批可以饮酒,但许世友对自己要求极严。他曾自定"三条铁律":战前布阵不喝酒,保持清醒;战斗进行中绝不沾酒;打了败仗不准喝酒庆功。1933年8月,许世友奉命进攻营山一带,整整一个月里滴酒未沾,尽管通信员的酒壶始终满满当当。战后他告诉众人:"指挥作战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要保持清醒。无论是战前还是战中,我从来不喝酒。" 许世友的军旅生涯中,有一个广为流传的"三碗过彝寨"故事。长征途中,部队需要通过一处彝族山寨,寨主是当地闻名的"酒神",在寨口立下"三碗不过寨"的牌匾,要与许世友比试酒量。许世友欣然应战,面对能装下小半坛酒的海碗,他连饮三碗,豪气干云。寨主被其气度所折服,也开始与之拼酒,到第五碗时已败下阵来。许世友不贪杯,趁机率部连夜通过山寨,不费一兵一卒就完成了任务。 酒不仅是许世友的战友,还是他识人用人的独特工具。1979年自卫反击战前夕,许世友被任命为东线前敌指挥,需要一位得力副手。他想到了老战友刘昌毅,但多年未见,不知其是否依然能担此重任。于是,他邀刘昌毅到家中,拿出珍藏的茅台,两人先空腹各干一杯,然后谈古论今。三瓶茅台下肚后,许世友又拿出两瓶问道:"还敢开吗?"刘昌毅爽快回应:"死都不怕,还怕喝酒?"许世友见他酒品如人品,当即决定让他担任副司令。 到了晚年,许世友因常年饮酒患上肝癌,医生严令禁酒。然而,即使在病榻上,他仍惦记着心爱的茅台。1985年病重期间,他经常处于痛苦的昏迷状态,就连大剂量的镇定剂也难以让他安宁。一位亲属灵机一动,用筷子蘸了几滴茅台在许世友嘴唇上轻轻擦拭,奇迹般地,将军平静了下来。

0 阅读:219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