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上海“高考状元”袁钧瑛,因公赴美,却拒绝回国,甚至把国籍都改了,现在年纪大了却想回归祖国! 袁钧瑛的故事,得从她的起点说起。她1958年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门第,家里全是搞学术的,外祖父是翻译家,祖父是化学专家,父母也是医学院教授。从小她就泡在书堆和实验室里,成绩一直拔尖,尤其数学和化学特别牛。1977年恢复高考,她当时在工厂做女工,白天干活晚上复习,硬是凭着一股韧劲,考上了上海理科状元。那年她19岁,进了复旦大学学生物化学,算是正式踏上了学术路。 在复旦,她不是死读书的那种,而是真喜欢钻研。毕业后又考进上海第一医学院读研,继续往生物化学深挖。那时候中美有个CUSBEA项目,专门培养生物化学人才,她靠着全国第二的成绩,拿到了去哈佛读博士的机会。1984年,她背上行囊去了美国,哈佛的实验室、图书馆让她眼界大开。她跟着大牛教授研究细胞凋亡,博士论文做得扎实,1989年顺利拿到神经学博士学位。按理说,这时候她该回国了吧?可事情没那么简单。 拿到博士学位后,袁钧瑛面临一个大抉择。中国政府发了信,希望她回国搞科研,毕竟国家花了不少钱培养她。可她在美国待了几年,看到那边的科研条件——先进设备、充足经费、顶尖团队,实在舍不得走。1990年,她干脆入了美国籍,彻底留下来了。这消息传回国内,舆论炸了锅。上海学术圈有人觉得她辜负了国家的期望,报纸上也有人写文章批评她。那时候出国留学的机会多金贵啊,她这一走,让很多人觉得寒了心。 她为啥不回来?其实也不难理解。当时国内科研环境跟美国没法比,实验室设备老旧,经费也少,她要是回来,可能连个像样的实验都做不了。而在美国,她能接触到最前沿的东西,能跟世界级学者合作。对一个搞科研的人来说,这诱惑确实大。她留在美国,不是为了享福,而是想在科学上走得更远。当然,这选择听着挺自私,国家培养你这么多年,你拍拍屁股走了,谁不生气? 留下来后,袁钧瑛没闲着。她先去麻省理工做博士后,后来回哈佛医学院当老师,从助理教授一步步升到终身教授。她专攻细胞死亡领域,研究怎么让细胞“有序死掉”,这在医学上特别重要。2005年,她在《Nature》上发了篇重磅论文,讲“程序性坏死”,这东西后来成了学术圈的热点。她论文被引用了好几万次,拿了不少奖,算是站到了细胞研究的顶尖位置。在美国,她真混得风生水起,名利双收。 但她也不是没争议。国内有人一直盯着她,觉得她再牛,也是靠着国家的起点才走到这步。她在美国赚名声,却没给国内带回啥实惠,这种看法在她身上贴了很久的标签。不过客观说,她的学术成果确实厉害,不管立场咋样,她在科学上的贡献是实打实的。 人到晚年,袁钧瑛的心态变了。2006年,她开始回国讲学,接受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邀请,带博士生。2012年,她干脆全职回国,建了个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她回来不是养老,而是带着经验和技术,想帮国内科研往前推一把。她拉了个团队,搞前沿研究,还常去大学讲课,分享她在国外的经验。她还参与科普活动,拉近科学和普通人的距离。2023年,她当选中科院外籍院士,算是对她贡献的认可。
1989年,上海“高考状元”袁钧瑛,因公赴美,却拒绝回国,甚至把国籍都改了,现在
历史有小狼
2025-03-31 18:47:2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