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夏,西北局发生了一起枪击大案,在案件处理的过程中,西北局组织部部长陈正人与军法处处长莫文骅(未来的开国中将)产生重大分歧。莫文骅反对处决疑似犯案的两名高级干部,但陈正人坚决要求死刑,还怒骂:你还想当政治部主任吗?
两人为了此案互不相让,气愤之下的莫文骅事后一度提出要辞职,这件案子因此闹到中央,直接捅到毛主席、朱老总的面前。
到底发生了什么案子?会让西北局的两位高级干部为何会闹成这样呢?原来,一天莫文骅突然得到了陈正人的通知,要他到局里一趟。
莫文骅与陈正人本就相识,等他过来了之后,还没来得及叙旧,他就从陈正人那里得知了一个令他震惊的事情。
驻扎在延长县的359旅,底下有两个连排长,他们在做生意的时候,与当地的县大队产生了冲突。双方吵着吵着,脾气上来了,不知道是谁直接拔出枪开枪了。
这样的纠纷,在当时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可一旦开枪了,那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陈正人等西北局的干部得知此事,非常恼火,部队需要整肃纪律,毛主席也不断强调纪律。
陈正人等人商议之后,就决定将这两个开枪的干部直接枪决。由于莫文骅正担任着军法处处长,所以找他过来,就是让他去执行局里的命令,把这两人给处决了。
莫文骅了解情况后,觉得这个事情具体情况还不清楚,不能这么草率处理,万一杀错了人,那后果可非常严重。莫文骅就提出应该稳一点,先调查清楚再说。
陈正人见状有些生气,他们本来就已经做出了决定,只是找莫文骅去执行,没想到对方还要调查。陈正人就不同意,坚持要莫文骅去执行命令,莫文骅也来了脾气,死活不同意。
两人就这么争了起来,气愤之下陈正人直接拍桌子喊道:“你还想当政治部主任吗?”没想到,莫文骅也是犟脾气,他当即回道:“不当了!”说完转身就走了,离开局里后。
莫文骅也没有闲着,他立即找到了肖劲光,两人本来就是老战友,这事又发生在肖劲光麾下的部队。他们商议了之后,肖劲光也觉得这个事情不能这么草率处理,同意莫文骅调查清楚的提议。
那边陈正人却不同意,于是闹着闹着,这场在西北局内的争论就传到了中央,毛主席等人都知道了这起案子。毛主席了解到事情的情况后,他就下了命令,让莫文骅等人去调查清楚这个案子。
有了毛主席的命令,莫文骅就拉着陈正人一起到了延长县,他们找来了案子的当事人,两边自然都不肯承认。只要问,那都说是对方开的枪,莫文骅等人到了案发现场,他见到这么没有意义的争论,就想着要从现场找一下线索。
找着找着,他注意到墙上有一个新生成的枪眼,莫文骅立即有了主意。他先是要来了县大队所有的“七九”枪,用一张小红纸贴在枪眼边,又问他们距离多远?
他们表示大概有十几米,莫文骅便用枪对准红纸,打了一枪,枪眼和原来的一样大。随后他又拿那两个干部的驳壳枪向墙上打了两枪,而枪眼却小。
事实摆在面前,县大队的人不得不承认是他们开枪的,案情水落石出,莫文骅看到一旁面色铁青的陈正人,就问道:“还杀人吗?杀谁?”
陈正人知道自己判断错了,便不再吭声,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莫文骅就下令让双方都回去检讨,谁也没有杀,此案就这么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
在党内的诸多将领中,莫文骅行事周密,为人又十分谨慎。
这一点他认为是向毛主席学习之后的结果,早年参加革命之后,莫文骅先后经历了党内的许多事情,他对毛主席十分崇拜,一直有意无意学习主席的处事方法与思维模式。
后来到了抗大,毛主席经常在这里举行研讨会与讲座,莫文骅几乎是一场不落,每次都带着笔记认真听取毛主席的见解。
之后,两人相处的时间多了起来,毛主席也对这个好学的年轻人印象非常好,主动当起了莫文骅的老师。
刚刚开始的时候,莫文骅的思想与文笔还不够成熟,毛主席见到这种情况,就主动教他去写文章,有时还帮他修改。
在毛主席的指点下,莫文骅成长极快,他对毛主席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在自己工作的过程中,莫文骅经常把这些思想用于实践,后来毛主席又强调要先在思想层面从严治军,莫文骅牢记主席的教诲。
他处理事情变得更加细致,于是在西北局的这次事件中,他得以顺利解决这起内部的纠纷,对于自己的这位学生在此案中的表现,毛主席也非常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