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第一次回大陆,是借加拿大学校带领游学夏令营来华机会,结果被台湾视为有共产

太金趣事 2025-03-31 09:24:45

叶嘉莹 第一次回大陆,是借加拿大学校带领游学夏令营来华机会,结果被台湾视为有共产党倾向。在1980年回国时在香港受到刁难,借口她持有台湾的护照甚至在香港被拘留过,为此,她被迫加入了加拿大国籍,才得以放行进入大陆。 但她所有的美国和加拿大的同事们通过多年观察她,得出的结论,一致认为她完全没有政治倾向,是一位纯正的学者,她不仅优雅,还具有一股贵族气质。 她不仅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修养深厚,还认真读过大陆学者著作,比如周汝昌……,以及仔细分析过大陆作家浩然作品,对西方现代文学流派也颇有心得,比如卡夫卡作品,惊讶发现她熟练掌握了比较文学和西方文学批判理论。 她认为用西方的文学理论研究的方式,分析中国的诗词来比起中国人传统研究的方法要更加确切。这恐怕是得益于她在辅仁大学时的导师的影响,老师原来是北京大学英文系,但是由于他的古典文学功底太好,反而担任了中文系的主任 还有一个她的父亲,也是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的。 后来她应聘在哈佛大学讲学的时候,其思维判断观念与美式分析的理论见解完美的契合,受到大学和她带的博士生们欢迎。博士们发现她知识学识不是一般的深和广,其阅读量相当的巨大,其范围涵盖面令人生畏。其实这都是她的持续几十年努力自学得来的,只要一有空她就去图书馆,每次都是一坐直到闭馆为止。 尽管她去美国刚刚讲课时,还需要用字典一个字一个字的对照去看查阅。英语口语还结结巴巴,但是人们对她并不熟练断断续续拼接的话语,不仅完全能够领会,而且是由衷的欣赏。 她的视角非常宽广,她对文学的周边相关的东西也非常感兴趣,这恐怕她在有意从其他角度拓宽对文学理解。 有意思的是,她有一个特别的看电影爱好,能够把一部电影反复看几遍,而一去影院就是连续几场看,这显然是带着借鉴研究方式,从电影剧本的结构,演员对人物塑造,人物的对话以及对话时的表情、语调语气…… 即使到了80多岁她还自己驾车去电影院,连续看三四部电影,实际上她自己家就有部电影放映机。人们在她家无意中,发现竟然还一张大陆老版战争片《南征北战》电影,想必是她是经常看,被那部战争电影中澎湃昂扬的旋律所深深打动,可见她心中充满了激情。 把西方的文艺一分析与中国古典文学联合起来,相互对照融通。非常和谐,都集合一起。同时对不同的批评理论和角度保持一种开放的姿态。他对大陆这浩然小说文章也非常有心得。评价甚高。后来她应邀到哈佛大学担任访问学者时,与哈佛大学教授部主任共享一个研究室。 她是一位既有感性又有理性,富有卓越学识和智慧的学者。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是基于一种非常精细和锐利的阅读方式。这跟西方英美学院式文学训练要求是一致,强调的文本细读,不放过任何细节和字词,分析这个作家说什么,写什么,以及他怎么说,怎么写…… 这种研究方式,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都是非常成熟而卓越的。 她知识广泛,旁征博引,记忆力超凡,讲起课来从不拿稿子和讲义,信马由缰放飞,纵横百合但又能够随时回到原点。 只要上了讲台精力十分旺盛,能够一口气讲几个小时,中间从不喝水。即使她的年龄到了80岁时仍然如此。 有意思的是,在台湾在美国,她作为教授却非常羞怯,包括课堂的学生面前保持距离,直到回到大陆在南开大学讲课时,她才彻底敞开了心怀。 五六十年代,台湾大学校风朴实敦厚,能请当时作为一名中学教师的叶嘉莹去讲课可见一斑, 当然叶嘉莹一开讲便吸引所有师生,出现台大从未有过盛况,只要有她上课,教室窗户边和门口全都挤满了人。她在台湾电视台进行诗词讲座,把古诗词讲的哀婉动人,用字遣词都非常好,紧紧抓住了人的心,令人怦然心动。她写的一些关于中国诗词方面的书,漂洋过海一直到了美国的哈佛。

0 阅读:49
太金趣事

太金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