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张万年来到山西视察,在饭桌上他听到了一名部队领导的“玩笑话”,说是前几年有一名新兵因为在队伍里被连长误会后殴打致伤,因为不满队伍的处理结果那名新兵竟然擅自脱离部队,到五台山上出家为僧。 1996年11月,寒风凛冽的山西大地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张万年上将。这次视察是军队改革深化时期的一次常规工作,重点关注部队训练与基层建设情况。彼时,我军正处于科技强军、质量建军的关键阶段,而张万年作为军队高层领导,对部队建设尤为关注。 视察工作接近尾声时,当地部队为张万年举行了一场座谈会。席间,一位部队领导为活跃气氛,讲起了一个他认为有趣的"小故事"。他轻描淡写地提到,前几年沈阳军区某部有一名新兵,因为在队伍里被连长误会后殴打致伤,对部队处理结果不满,竟然擅自脱离部队,跑到五台山上出家为僧了。 这位领导讲述的语气轻松,仿佛在谈论一件趣闻轶事。话音刚落,饭桌上的气氛骤然变化。张万年的脸色瞬间凝重起来,筷子轻轻放下,目光如炬。他并没有提高声调,却以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询问这件事的细节。饭桌上的谈笑声戛然而止,在场的领导们这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在张万年的严肃追问下,那位部队领导将他所知道的情况详细汇报了出来。据了解,这名战士姓张,曾在沈阳军区某部服役。1992年9月,小张被指派配合部队雇请的地方挖掘机司机工作并照顾其生活。因为从连队炊事班拿油给地方司机做饭,引起连长不满。一天傍晚,连长在喝酒状态下见到小张后大发雷霆,并用木板击中了他的头部。 尽管事后部队安排小张做了医疗检查,并对连长进行了批评处理,但小张及家人对处理结果并不满意。小张多次向上级反映情况,甚至一直告到北京,同时因四次擅自离队,最终被部队除名。之后,他便来到五台山出家为僧。 听闻"逃兵"出家事件后的那个夜晚,张万年彻夜未眠。次日清晨,他做出了一个令随行人员惊讶的决定——改变原定行程,亲自前往五台山寻找那位出家的战士。此时,山西的冬季已经来临,天气格外恶劣,五台山更是白雪皑皑,寒风刺骨。 随行工作人员出于安全考虑,向张万年提出了诸多顾虑,建议可派工作组前往调查即可。他们担心此举不仅会耽误既定的视察计划,更可能因天气原因带来安全隐患。况且,一位军委副主席亲自去寻找一名"逃兵",在当时看来似乎有些不合规格。 面对众人的劝阻,张万年态度坚决。他表示:"一名战士被逼得当和尚,这绝不是小事。我们不能只听一面之词,必须亲自了解情况。"他认为,作为军队高层领导,有责任倾听基层官兵的声音,特别是那些被伤害的士兵。张万年的决定,让随行人员深刻体会到他那"爱兵如子"的情怀并非仅仅停留在口号上。 当天,张万年一行冒着严寒,驱车前往五台山。一路上,山路崎岖,积雪覆盖,车队行进异常艰难。抵达五台山后,他们来到据说收留了那名士兵的寺庙。 初次询问时,寺庙方丈有所顾虑,并未直接承认收留了这名战士。然而,面对张万年的严肃态度,方丈最终领出了一位身着僧衣的年轻人。这位年轻人便是小张,看到军委副主席亲临寺庙寻找自己,他显得既惊讶又忐忑。 相比往日威严的形象,张万年此时展现出的是长者般的和蔼。他请小张坐下,耐心地询问他从军经历及出家缘由。感受到首长的真诚关怀,小张逐渐放下戒备,将自己的遭遇一五一十地讲述出来。 听完小张的诉说,张万年并未立即表态,而是与他分享了自己参军初期的故事。他回忆起1944年,16岁的自己初入八路军时,是如何被老连长许何和老班长刘贤章的关爱所感动的。 张万年讲述道,那时候部队条件艰苦,但老连长和老班长总是把战士的冷暖放在心上。有一次行军途中,他因年幼体弱而落后,老班长二话不说背起他继续前进;伙食紧张时,老连长常常将自己的口粮分给年幼的战士。正是这些点滴关爱,让他深深感受到人民军队的温暖,坚定了跟党走、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离开五台山后,张万年没有耽搁,立即指示总参、总政组成联合工作组,迅速前往沈阳军区进行全面调查。经过深入调查,工作组确认小张的陈述基本属实,连长确实存在打骂士兵的行为,部队对事件处理也不够妥善。 根据调查结果,张万年要求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撤销对小张的除名处分,并按照国家义务兵退伍政策给予妥善安置。在小张准备离开五台山时,老方丈感慨地告诉他:"你遇到好人了!" 多年后,每当提起这件事,张万年仍感慨良多。他常说:"爱兵,就包括爱有缺点的兵。帮助有缺点的战士成长,是各级干部和领导机关的责任。" 1998年张万年访美期间,西点军校校长丹尼尔·克里斯曼将军曾称赞他"爱兵如子"。张万年回应说:"带兵打仗不爱兵不行。不爱兵,就带不好兵,这样的军队也不可能有战斗力。"这既是他个人军旅生涯的总结,也是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生动诠释。
1996年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张万年来到山西视察,在饭桌上他听到了一名部队领导的
历史有小狼
2025-03-29 18:47:0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