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内卷"的正确姿势:比速度更危险的,把行业是方向引错了!
当新能源汽车赛道进入白热化阶段,零百加速破3秒、极速250km/h以上等性能参数成为车企营销标配时,我们不禁要问,电动车时代,这场以廉价的速度为荣的军备竞赛,是否正在将智能汽车发展引入歧途?
第一,卷安全才是电车时代的根本。在速度是廉价技术的电车,安全是永不退场的生死时速。真正的速度技术较量应该聚焦在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精度上,在百公里刹停距离上,否则电动车产业就容易跑偏。
当有的品牌测试车辆在130km/h时速下仍能精准识别障碍物时,另一品牌可能还在为30km/h工况下的AEB误触发率或者失效焦头烂额;AEB停留在PPT上,吹得很好,实际和激光雷达一样都是摆设、根本就是废物。百公里刹车距离每缩短1米,就可能挽救一个家庭的完整。数据显示,有的车湿滑路面制动距离可缩短20%,冰面打滑抑制能力也大幅度提升,这才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安全技术突破。
第二、价值创造才是良性生态的基石,要推动产业链不断壮大。
智能汽车产业链养活的不只是主机厂,更关乎数百万从业者的饭碗。汽车智能化带动大量芯片需求,带动本土芯片设计公司崛起;当数字底盘技术突破催生新型供应商上市,这种技术溢出效应才是产业升级的正道。不少车企为自动驾驶算法岗位的应届生开出40万年薪,某车载传感器企业三年扩招500名工程师,这些真实案例远比虚无的速度神话更具社会价值。
特别的,行业从业者最重要的是卷创新价值,就是谁能给用户带来更多使用附加价值,比如智能驾驶,舒适度,安全度。更要让产业链从业者不减薪,不失业,给年轻人更多就业机会,让产业链越做越大,才是良性循环。
第三、创意技术重构出行体验边界,卷更有创意技术,而不应该比电动时代技术含量不高的速度。比如有的厂家老是推广智驾,用户就会去试智驾,奔着这个来买车的。你老去推广违法的超速极限速度,用户就会去违法,成为马路杀手,害人害己。而且速度上去,如果刹车没有上去、车控没有上去,自然容易失控。
类似激光雷达成本三年下降80%、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车路云一体化系统降低30%拥堵指数,这些沉默的技术革命,正在重塑整个出行生态,这才是好的技术。
在慕尼黑车展、上海车展、北京车展上,德国工程师、日本工程师反复研究中国车型的HMI设计,说明中国领先了。甚至他们不断试验中国的智能驾驶能力,不断拆解中国汽车的成本超级竞争力。这些事实揭示着,智能汽车的终极战场,不在动力参数的纸面比拼,而在能否构建真正的智能化新一代智慧共生体系。
车企应该停止用灰色手段刺激消费,转而为用户创造全生命周期价值,中国汽车产业才能真正驶向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整体上,汽车未来要走向更智能、更舒适、更安全、更科技、更经济环保,而不是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