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说到高考,总是绕不开志愿填报。
前者是第一关,后者是第二关,两个环节缺一不可。
在知晓分数基础上,孩子们对学校进行填报,过程中为了“不滑档”,可能会勾选专业调剂。
但话说回来,不是所有专业都能保证光明未来。
各位试想:
一位大学生满怀憧憬地查询录取结果,却发现被分配到了没有市场需求的专业,内心是何感受?
焦虑、迷茫、不确定,复读下不了决心,唯一能做的就是入校转专业。
在我看来这都不算晚,就怕部分孩子不了解专业需求,最终浪费了四年的青春生涯。
接下来咱们进行相关盘点,看看哪些学科的学子们,需要提前研究转专业政策?
师范类师范类专业作为教育的基石,承担着培养未来教师的使命。
我不否认领域对社会的贡献,但在就业上面临着严重挑战。
尤其是城市地区,公立学校的教师职位过盛,就拿我所在的山西运城为例。
在早期,每年可能出两次公告,如今只有部分县发布过一次。
很明显,学校不缺老师,即便有也很难考上。
随便去一个自习室,你就知道竞争有多激烈,毕竟备考人数摆在那里。
这仅仅是针对某个地区,我有意查阅了相关数据:
2012年有17万人考教师资格证,2022年有1100多万人考教资。
十年间,这个数字翻了多少倍?那岗位数量是否随之增长呢?
答案不言而喻,唯一的去向就是私立学校、教培机构。
扪心自问,这应该不符合自身规划吧?
风景园林作为艺术与科学结合的学科,旨在设计自然环境、创造可持续的室外空间。
比如植物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历史保护等等,听起来高大上,但就业市场很局限。
第一,从业人员相对过去有大规模增长,对应岗位变少;
第二,客户审美标准变得更成熟,有的甚至比你还专业;
第三,能者上庸者下,压力大不说,而且随时会被淘汰。
20年前学习风景园林,可以说是极为吃香,因为需要设计的地方有很多。
但现在不同过往,整个领域本身就小,你还非要在特定领域中去竞争?
看到这,还有人觉得无所谓,我到时候考研的时候再调整不就行了吗?
从专业角度出发,大一搞艺术、大二搞工科、大三大四搞农业。
既然是一门工科,却不学习数理化,后来跨考都很难。
与此同时,风景园林的一级学科已经被取消,这必然意味着市场需求越来越少。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在许多家长们眼里,“信管”被成为“神中神”专业,进可计算机,退可管理类。
这样看来,“万金油”似乎没得跑,但现实情况远非如此。
随便举例未来方向,比如程序员,企业难道不能直接招计算机专业吗?
再比如产品经理,毕竟是行业与计算机连接的关键,可公司难道会直接让应届生任职吗?
当然不是,最起码要有数年的工作经验;
加上行业本身竞争激烈,无形中也压缩了“从业者上升空间”。
还有提及较多的考编,这需要去看学位类型。
工学类计算机岗位还算多,管理学可以说少之又少,好像并不具备任何优势。
另外,领域课程本身属于跨学科,相对来说比较难。
包括计算机、现代管理学、经济学、数据统计等等,被调剂的孩子大多都显得有些不适应。
英语记得张雪峰老师讲过,英语是一个工具,谈不上一个技能。
大多数本科学生,幻想着毕业后做翻译,对应职位在30年前可能,但如今基本是没有希望。
因为许多人工智能应用,就足以满足当下市场需求。
再比如外贸,更多时候拼得是资源、人脉,英语只是一个辅助工具。
可能有人会说,那未来当一名英语老师呢?难度几乎是“直接拉满”。
各位试着关注一下地方公告,每年招考编制老师本身有限,英语老师好的话可能有一个。
有的甚至都有没有,因为需求量本身很少,部分学校一位英语老师,可能会带好几个班。
言外之意很明显,英语找工作只能找英语相关,有着很强的“局限性”。
但如今没有类似的市场,专业毕业生很可能会面临失业。
高等教育中,专业选择对学生职业发展有着长远影响。
面对如此不确定的未来,最好提前研究“转专业政策”。
比如在大一还是大二?
比如师范能否与非师范互转?
如果可以的话,需要符合什么条件?
在了解清楚后着手准备,为下一阶段的学习生涯打基础。
话说回来,还是希望孩子们有好的出路,做出最有利于职业发展的选择。
因为这是人生关键里程碑,错过了真的很难再次拥有!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别忘了留个关注。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大学为什么不调整
最不要脸的招收学生方式--调剂,真正的毁人水倦[捂脸哭]
小编能考上教育部六所是自己,
纯粹瞎编
缺火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