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特斯拉FSD入华 马斯克在 2024 年第四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中详细讨论了FSD在中国的挑战。
他提到两个主要障碍:
一,中国监管不允许将训练视频传输出境
二,美国政府限制在华进行训练
他描述这 有点像一个两难境地,并提出解决方案,包括使用公开可用的中国街景视频进行训练,并将复杂的公交车道(因时间规则复杂)纳入模拟器训练。
这个就和去年 11 月份一个做端到端的朋友讲的对上一点,特斯拉想用台湾省训练后在大陆用。
目前国内版本的 FSD 还不清楚,究竟是北美同步的,还是特供版(这个的面子大)。
简单分享一下可能都差异:
1. 功能差异:保守策略 vs 激进迭代
中国版FSD:
功能名称改为 智能辅助驾驶系统(驾驶员监管版),主要支持城市道路的导航变道、红绿灯识别、无标线跟车等基础功能。
在遇到复杂路口(如多车加塞、无保护左转)时,系统倾向减速或要求人工接管;夜间行驶时对电动车/行人识别能力较弱。
例如中国用户期待的跨层自动泊车、公交车道避让等功能尚未完全实现,而国产车已普及此类场景。
北美版FSD:
目前已迭代至V13.2版本,可实现高速、城区道路全程0接管,驾驶风格接近人类老司机,如主动抢黄灯、无保护左转时果断切入。
并且特斯拉希望在 2025 年 6 月推出完全无需监管的版本,支持从车位到车位的全自动驾驶。
从功能进度上来看,先开放部分功能,我觉得特斯拉现在是在一步步试探监管的边界,它肯定是符合监管,同时表明自己的态度。
2. 技术路线:纯视觉硬刚 vs 本土化妥协
北美:纯视觉的 信仰之战
坚持仅用摄像头+神经网络算法,依赖全球数据闭环快速迭代。例如V13.2在匝道汇入时无需减速,直接“丝滑”切入主路。
中国:打补丁求生
在这次的 OTA 日志里,有一句话重要,可以不依赖导航漫游,也就是说,至少国内这个版本肯定是无图方案。
本土竞争倒逼“赶工”:
我觉得 FSD 进来非常好,除了少部分几家在卷体验外,其实大部分高阶城区的打开率都很差,甚至没有做出来,打开率和系统安全、体验有直接关系。
这次 fad 进来我觉得,如果 fsd 体验非常好,那国内会把体验作为内卷的第一优先级,那这个进来就非常有意义。
中国版FSD与北美版的差异,本质是技术路线、政策合规、市场内卷 三重挤压的结果。
特斯拉若坚持纯视觉路线,需加速本土数据积累(如扩建上海标注团队);若转向多传感器融合,则面临成本飙升和品牌调性背离的风险。
而国产车企凭借本土化数据壁垒和功能创新,正在将FSD逼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境地。
这场博弈的下一回合,或许取决于特斯拉能否在2025年内打通数据-算法-场景的“中国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