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哭了!”山西一小伙考上大学,可 3000 元学费没着落,父亲愁得没法,直说要不别上了。这时候,张大爷拿卖土豆的 5 块钱带头帮忙,王婶把给儿子娶老婆的钱都拿出来了,李奶奶也拿出养老钱,大伙东拼西凑出 了3025 元,最后这小伙真没让人失望。
1998 年 8 月的黄土高原上,16 岁的贺星龙攥着运城卫校录取通知书,蹲在窑洞门槛上数着父亲递来的毛票。
三十二张皱巴巴的纸币在炕席上铺开,最大面值只有五元,最小的一角钱硬币还带着菜市场的泥腥味。父亲贺连生把旱烟杆在鞋底敲得梆梆响:“娃啊,家里就剩这八十七块三毛。”
而这个本该充满稻香的丰收季,吕梁山深处的乐堂村却笼罩在阴云里。村会计王守义发现,全村三十七户人家中,竟有二十六户的秋粮账本盖着 “赊欠” 红印。
村头老槐树下,张大爷把烟袋锅子往石碾上重重一磕:“咱村二十三年没出过穿白大褂的,说啥不能断了这株苗!”
于是,三天后的晨雾中,村口磨盘成了临时募捐台。王婶掏出裹了三层手绢的钞票 —— 那是给儿子攒的彩礼钱;
李奶奶颤巍巍摘下银镯子;放羊的老光棍把准备买种羊的毛票拍在石板上。当沾着泥土的纸币堆成小山时,小学教师赵红梅突然惊呼:“三千零二十五!比学费还多二十五!”。
2000 年毕业季,贺星龙在运城市人民医院实习考核中拿下全科第一。科室主任拍着他肩膀说:“留下转正,明年就能分宿舍。”
这个承诺足以让任何农家子弟心动 —— 当时县城医生月薪可达 800 元,而乡村医生收入不足 200 元。
但少年耳边回响着离村时乡亲们的叮嘱:“星龙啊,记得回来教娃娃们认血压计。”
回村首月,贺星龙在窑洞诊所接待了 187 位病人,其中 93 人付的是鸡蛋、小米或赊欠条。腊月里出诊摔断锁骨,他吊着绷带给五保户输液的场景,被村民编成山歌:“摩托医生两道辙,碾碎风雪送春来。”
2008 年入党那天,贺星龙在日记本写下:“当年 3025 元,今日 3025 天。” 这年他骑坏第三辆摩托车,行程表显示已绕地球四圈。
最长的账本记载着王大爷家连续九年的诊疗记录:2003 年肺炎欠 18 元,2008 年骨折欠 237 元......2012 年除夕,贺星龙当众烧毁二十多本账册,火星映亮半个村广场:“乡亲们的病痛账,我来销。”
如今,46 岁的贺星龙仍保持着 24 小时开机的习惯。那辆贴满反光条的摩托车载着新一代全科诊疗设备,在山路上轰鸣如初。
妻子郭燕霞从当年的怨怼到如今帮着整理药箱,见证着丈夫用 27 年光阴兑现承诺:当年乡亲们凑的是学费,他还给黄土地的,是整个青春。
这些年,随着乡村医疗条件逐步改善,政府加大了对基层医疗的投入,村里也建起了小型的医疗站,虽然设施还比不上城里的大医院,但贺星龙总算有了更好的工作环境。
他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术,只为能给乡亲们提供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
村里的孩子们看到贺星龙,眼中满是崇敬,不少孩子受他影响,立志将来也要学医,回到家乡守护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贺星龙知道,他的故事还在延续,这份浓浓的乡情会如同火种,点燃更多人建设家乡、回报桑梓的热情。
海涛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