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一男子贷款25万买了一辆货车,谁知,两个月后人却消失了,车行老板气急,当即带着律师前往男子老家要债,哪料,一进村就听到一个让他震惊的消息! (信息来源:中国文明网——"好青年"张智博) 2010年二月,赵见闯,一个来自驻马店市泌阳县赊湾镇丁庄村的农民,来到张智博的4S店,看中了一辆50万的红色自卸卡车。 他梦想靠这辆车跑运输,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可是,他手里只有25万现金。 刚创业的张智博,看中赵见闯为人诚恳,便为其做担保,从银行贷出25万完成交易,他万万没想到,这个决定会给自己带来如此沉重的打击。 两个月后,赵见闯突然人间蒸发,银行的催款电话如催命符般不断响起,而赵见闯的手机始终无法接通。 焦急万分的张智博联系上赵见闯的哥哥赵见伟,却遭遇对方匆忙挂断后关机,这反常举动让他意识到事态不妙。 对于刚起步的创业者来说,25万关乎公司生死,愤怒的张智博带着律师直奔赵见闯老家——泌阳县赊湾镇丁庄村,决心追查到底。 他心里想,和尚可能跑了,但庙还在,这笔钱一定要追回来,刚进村子,他就听说赵见出了车祸,人没了。 张智博半信半疑地到了赵家,一进门,心里就一阵酸楚,破败的房屋,斑驳的墙壁,两个年迈的老人,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 大的五岁,怯生生地躲在爷爷身后,小的才八个月,抱着一个破旧的奶瓶,里面装着稀薄的米糊,而不是牛奶。 赵父跟张智博说,赵见闯去新疆跑运输时出了事故,货车侧翻,他自己没救回来,还撞伤了别人,赔了60多万给对方,除了那25万的贷款,家里还背着十几万的外债。 赵见闯妻子不堪重压改嫁,抛下两个孩子,赵见伟独自在外打工,微薄收入却要养活全家,看到这一幕,张智博默默掏出仅有的2000元给赵父,转身离去。 归途中,他久久不能平静,25万虽是巨款,但赵家的困境让他陷入沉思,回到周口,他向妻子李雪霞提议替赵家还债,"那是我们的买房钱啊!"妻子顿时激动。 当张智博讲述赵家遭遇,特别是提到那两个与他们孩子同龄的孤儿时,李雪霞红了眼眶,失去父亲,被母亲抛弃,只能跟着年迈祖父母生活,这样的未来令人心痛。 最终,夫妻俩不仅替赵家还清25万贷款,还决定每月资助两个孩子1000元直至成年,这份善举,让绝望的家庭看到了希望。 他们得暂时打消买房的念头,继续租房子住,但他们觉得,比起赵家的困境,这点牺牲不算什么。 赵家人得知这个消息后,说什么也不肯接受,25万,对他们来说是天文数字,怎么可能说不要就不要,还要倒贴钱? 他们担心张智博这是在打持久战,以后会连本带利地要回去。 为了打消赵家人的顾虑,2011年春节前,张智博特意在公司年会上邀请了赵家人,当着全体员工的面宣布了资助的决定,并现场发放了一年的助学金——12000元。 赵父激动得老泪纵横,立刻给老伴打电话报喜,为了方便赵家人取钱,张智博还特意为两个孩子办了银行卡,每月10号准时打款。 每逢佳节,张智博夫妇都会带着生活必需品探望赵家,两家的孩子也结下深厚友谊,相见便以兄弟相称。 最初对张智博心存疑虑的赵见伟,被他的真诚所感动,两人逐渐成为挚友,张智博还为他找到了一份稳定工作。 2015年,张智博的善举引起媒体关注,并获评"中国好人榜",面对这份荣誉,他却表现得平淡如常,只是默默继续着这份善缘。 他说,我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我和我妻子都是农村出来的,知道穷人的苦,能帮就帮一把,这是做人的本分。 张智博的故事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在契约精神深入人心的今天,“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赵见闯虽然意外身亡,但债务并没有消失,他的家人有义务在遗产范围内偿还债务。 “人死债消”这个说法在法律上并不成立,然而,张智博并没有选择冷冰冰地追债,而是选择了善良和责任。 他的善举,不仅帮助了一个风雨飘摇的家庭,更温暖了人心,点亮了社会的光芒,鲁迅先生曾说过,无论多远的地方,不管多少人,都和我们息息相关。 张智博和赵见闯一家原本素不相识,却因为一笔意外之债,结下了不解之缘,张智博的无私付出,让这个破碎的家庭重新燃起了希望。 他让我们看到,人与人之间还是有真情的,善良和责任是社会中最美的东西。
2010年,一男子贷款25万买了一辆货车,谁知,两个月后人却消失了,车行老板气急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2-24 19:19:16
0
阅读:418
日出东方
UC少见的正能量[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