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军区副司令韩伟中将赶到民政部,要求追认红34师6000多名牺牲将士为烈士。某司长讲:“首长,按照规定,烈士追认必须有……。”韩伟中将怒斥:“34师就剩我1个团级干部了,我上哪里去找证明人……” 1955年,民政部办公大楼里,几名工作人员正在整理文件。突然,一位身着军装的将军快步走进了办公室,他就是时任北京军区副司令的韩伟中将。 "同志,我找负责烈士认定的司长。"韩伟的声音有些急切。接待的工作人员看到是军区首长亲自到访,立即将他引到了相关负责人的办公室。 韩伟坐下后,开门见山地说明了来意:他希望能够为红34师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6000多名将士申请烈士认定。这个请求让司长有些为难,按照规定,烈士认定需要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证明人。 听到这个要求,韩伟情绪激动地站了起来:"34师就剩我一个团级干部了,我上哪里去找证明人?那些战士们的生死,我都亲眼看见,还需要什么证明?" 这句话道出了韩伟心中多年的郁结。作为红34师100团的团长,他是那场惨烈战役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1934年的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最为惨烈的一战。当时,中央红军主力正在强渡湘江,而韩伟所在的红34师担负着掩护主力渡江的重任。 面对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红34师的将士们在阵地上进行了长达三天三夜的顽强阻击。他们明知这是一场九死一生的战斗,却依然选择了坚守,只为给主力部队争取宝贵的转移时间。 在那场惨烈的战斗中,整个红34师从最初的6000多人,到最后只剩下了500多名战士。而这500多人在之后的突围中,又遭遇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被迫分散突围时,韩伟带领着最后的几名战友退守到了悬崖边上。在那个绝望的时刻,他们选择了跳崖。 幸运的是,韩伟被山间的树丛挂住,保住了性命。但这份幸运却让他背负上了沉重的责任——他要为那些永远留在湘江战场上的战友们讨回一个公道。 如今,新中国已经成立六年了。韩伟深知,烈士认定不仅关系到革命先烈的名誉,更关系到烈士家属的生活保障。那些为革命献出生命的战友们,他们的家人理应得到国家的关怀和照顾。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一位老同志走进了办公室。他认出了韩伟,也了解红34师的历史。这位老同志建议,可以先对韩伟的证词进行记录,同时收集其他相关的历史资料,再研究特殊认定的可能性。 这个建议为事情打开了一个突破口。韩伟随即开始详细叙述当年的战斗经过,一个个战友的名字,一个个战斗场景,都被清晰地记录下来。这些口述资料,将成为追认烈士的重要依据。 韩伟在民政部提出的请求很快传到了中南海。毛主席听闻此事后,立即表示要详细了解情况。作为当年亲自指挥长征的最高统帅,毛主席深知红34师在湘江战役中的重大牺牲。 在毛主席的指示下,一个专门的工作组很快组建起来。这个工作组的任务是调查核实红34师的战斗历史,为烈士追认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中央还召开了专门会议,讨论如何妥善解决这个特殊的历史问题。 工作组在韩伟的带领下,首先来到了闽西革命老区。这里是红34师的诞生地,也是许多牺牲将士的家乡。在当地,工作组走访了大量的老百姓,收集他们对红34师的回忆。一些老人还保存着当年红军战士留下的物件,这些都成为了珍贵的历史见证。 在走访过程中,工作组还发现了一些幸存的红军战士家属。这些家属大多生活困难,但他们始终珍藏着与红军亲人有关的记忆。有的保存着书信,有的留着军帽,有的甚至还保管着战友临终前的遗物。这些实物见证,为核实烈士身份提供了重要线索。 工作组还在湘江战役的主要战场进行了实地考察。在那里,他们找到了当年的战壕遗址,收集到了散落的武器碎片。这些战争遗迹无声地诉说着那场惨烈战斗的历史。当地的老乡们还带着工作组找到了几处集体掩埋的地方,那里长眠着无数英勇牺牲的红军战士。 经过详细调查和认真论证,民政部最终决定特事特办。考虑到红34师的特殊历史功绩和重大牺牲,决定启动群体性烈士追认程序。这在新中国成立后还是首次,开创了一个重要先例。 一个专家组随即成立,专门负责论证红34师的历史功绩。他们查阅了大量的党史资料,调取了相关的军事档案,对战役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复原。专家们一致认为,红34师在湘江战役中的牺牲,是保证中央红军主力生存的关键因素。 1956年,在闽西革命老区,一座新的纪念碑巍然矗立。碑文上镌刻着6000多个名字,这些名字虽然有些已经模糊不清,但他们的英雄事迹将永远铭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 在追认仪式上,已经年过半百的韩伟站在纪念碑前。他回想起当年跳崖前战友们的遗言:"活下去的同志,一定要把革命的红旗举到底。"如今,革命胜利了,烈士们终于得到了应有的褒扬。
1943年,新四军团长汤景延突然叛变,杀害了三名战士,并带领六百人投敌。有人建议
【4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