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一男子多次因为楼上孩子拍球扰民做出沟通,物业警察全都来过,可楼上住户

哄动这史记 2025-02-23 09:00:26

2024年,一男子多次因为楼上孩子拍球扰民做出沟通,物业警察全都来过,可楼上住户依旧我行我素。男子怒了,趁父子二人下楼之际怒捅数刀,父亲当场死亡,小儿子躺在ICU中救治!   以前总说“远亲不如近邻”,但随着时代发展,邻里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发淡漠。有时候一点小事,就可能引发很大的矛盾。   而在所有邻里矛盾里,最常见的便是噪音。   当楼上孩童的奔跑声穿透天花板,当深夜装修的电钻撕裂寂静,这些物理震动最终都会转化为心理层面的尖锐刺痛。   打工人用毕生积蓄购置的"家",在噪音的侵袭下变成了随时可能引爆的情绪火药桶。   每年都能看到不少关于由噪音引发邻里矛盾的新闻,他们谁也不肯让步,剑拔弩张的对峙着。   但大部分的争执还是停留在语言层面,然而在去年,就真的有人因为噪音“拔剑相向”了,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2024年6月26日傍晚,家住安康某小区的罗先生,带着十二岁的儿子下楼买饮料。   父子俩走出电梯,男孩一边笑着一边蹦跳着,球鞋摩擦地面的声音格外刺耳。   他们没有注意到,身后一个男人,正因为这个声音浑身颤抖。他手里一道冷光划过,那是一把尖利的刀。   就在那一瞬间,男人猛地冲了上去,用刀狠狠的捅向罗先生的后背。而在一旁的男孩看到这一幕,立刻想要上去阻止男人,却被一把拽开。紧接着,男孩的腹部也被连捅了几刀,随后男孩捂着伤口挣扎着跑了出去求救。   电梯门口一片瘆人的腥红。   罗先生的妻子张女士得知消息赶到医院时,丈夫已经变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被盖上了白布。而儿子躺在重症病房里昏迷不醒。   张女士发疯般要找凶手偿命,在得知凶手是住在他们楼下的周先生时,她的表情既震惊又有些懊悔。   事情还要从两个月前说起。   周先生原本是一名中学老师,之前曾经患过抑郁症。在接受过治疗后已经康复了不少,但仍然有着神经衰弱等问题存在,于是医生总是提醒他要多多静养。   然而住在楼上的罗先生一家三口,却严重影响了他的休息。十二岁的小罗正是好动的年纪,每天晚上总是在家里拍打篮球。   篮球撞击地板的“咚咚”声穿过楼板,直击楼下19楼的天花板。这不间断的噪音就像一根针一般,不断地刺激周先生的耳膜,扎入他的脑子,让他头疼欲裂。   这使得周先生的睡眠情况更差了,从而影响了他的精神状态。   实在受不了的他便上楼找到了罗先生,希望他们可以小声一些,但罗先生每次都是嘴上答应,可到了晚上,拍球声依旧如故。   后来妻子也因为生病刚做完手术在家休养,但楼上的拍球声每晚总是不停歇。这使得妻子也没办法好好休息,两个人被那些噪音困扰的焦躁不安。   看着妻子苍白的脸,周先生决定再次和罗先生协商一下。   打开门一看又是周先生,罗先生也有些不耐烦了。得知他又是因为儿子拍球的事情来的,罗先生没好气的说:“那小孩子活泼点很正常,多包涵一下。”   随后便重重地关上了门,而这声闷响,也成为压垮其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   晚上拍球声再次出现,而周先生却只是眼神空洞地盯着天花板。   这或许就是暴风雨前最后的宁静,第二天,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周先生在行凶之后并未逃走,而是冷静的被警察带走了。   虽然他可能因为精神病史会影响量刑,但司法鉴定将重点评估他行凶时的精神状态。若作案时具备刑事责任能力,他仍将面临法律严惩。   而罗先生一家,因为一次噪音的矛盾,一死一伤。小罗在重症监护室靠输液维持生命,累计治疗费用已超35万元。   这件事告诉我们,邻里相处需换位思考和理性沟通,这样才能避免“以暴制暴”的悲剧重演。   信源:大风新闻  

0 阅读:5
哄动这史记

哄动这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