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哈工大学生孙家栋,决定吃了食堂红烧肉再回家,没想到却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如果不是为了吃这顿红烧肉,他或许就会错过一个重要的通知,正是因为他这天来到了食堂,才听到了解放军空军部队招生计划。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家庭里,受到父母的影响,从小学习成绩就很优秀,在家人的教育下,他立志将来要为国家做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的许多地方都继续发展建设,为了能够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他原本报读了土木系,想做一名工程师,将来从事工程专业的工作。 结果一次偶然的机遇,让他的脑海里产生了一个念头,他想要驾驶着战斗机翱翔在天空中,成为一名英姿飒爽的飞行员。 既然是为祖国做贡献,换一个专业同样可以做到。 因为招生的活动来的太过匆忙,他甚至都没来得及和家人商量,就填写了报名表,审核之后坐上了前往航校的列车。 孙家栋自己或许也不会预料到,人生中的一个意外转折,竟然会将自己带到一个从未想过的高度。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各方面理论知识还不够完善,大家只能被送到苏联去学习。 在异国他乡,孙家栋时刻不忘自己远赴他国的使命,他不舍得浪费一点时间,每天都埋头苦学,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成为了全校成绩最优秀的学生。 当时为了激励学生们努力学习,学校特意设立了一个照片墙,成绩越好,照片的位置就越往上,第一名便能够获得代表着荣誉的斯大林像章。 学生们暗暗较劲,都想要获得这份受人艳羡的荣誉,然而自从孙家栋来了之后,第一名的宝座就被他稳坐,旁人根本没有竞争的机会。 第二名的位置不断变换,可是不管怎么变,孙家栋始终是最优秀的那个。 最终他将斯大林金像章带回了祖国,进入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学成归来之后,他迅速进入了工作状态,将自身所学全部投入到了科研工作中去。 虽然他没有成为飞行员,但是他现在的工作要更加艰难,也更具有特殊意义,因为他要将制造出属于中国的导弹。 就在他摩拳擦掌,准备为中国的导弹事业奉献一生的时候,一个新的调动让他又成为了“卫星专家”。 其实那时候的中国正缺乏人才,许多科学家都秉持着“祖国需要什么,我就学什么”的原则去进行学习。 他们不光是某一个领域的优秀人才,还能够融会贯通,即便是换了一个相近的领域,也能很快适应。 所以有不少优秀人才都同时在导弹、卫星两个方面卓有建树,孙家栋正是这样的情况。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卫星事业最关键的时候,钱学森推荐了孙家栋参与卫星的研制工作,开启了他长达五十年的航天事业生涯。 1994年,孙家栋被任命为一项重要工程的总设计师,这项工程正是后来影响无数中国人生活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工程,正是有了他的努力,如今的北斗才能够实现全球覆盖,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技术领先地位。 不光是北斗,就连“东方红一号”的成功背后,也有孙家栋的汗水。 像孙老这样的爱国科学家,在那个年代还有很多,他们不计较得失,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只愿看到华夏繁荣昌盛,百姓们安居乐业,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舅舅年轻时上的工农兵大学,班里有个女同学很喜欢舅舅,舅舅也喜欢她。舅舅回家跟
【3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