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一风尘女子含泪哀求张伯驹:“求您救我,我还是清白之身!”张伯驹心生怜悯,掏出一沓钱递给鸨母。谁知鸨母冷笑:“想带她走?做梦!” 1935年,上海滩的夜晚,霓虹灯闪烁,天香阁里热闹非凡。这里是上海有名的风月场所,达官显贵、富家公子们在这里纸醉金迷。但在这一片喧嚣中,一道清冷的身影却显得格格不入。 她独坐一隅,怀抱琵琶,指尖轻拨,琴声如泣如诉,仿佛在诉说着她心中的不甘与挣扎。 她,便是天香阁的头牌——潘素。 潘素本是书香之家的闺秀,祖父是清朝宰相潘世恩,奈何家道中落,父亲嗜赌成性,将她推入风尘。可即便如此,她仍坚守底线,卖艺不卖 身,凭借琴棋书画的才华,在这灯红酒绿的世界里,独树一帜。 很多有钱有势的人都想为她赎身,但潘素都拒绝了。她看透了这些人,他们不过是贪图她的美貌,根本不是真心待她。直到有一天,她遇到了张伯驹。 那天晚上,张伯驹来到天香阁,一眼就被潘素的才情和气质吸引住了。别人都在喝酒玩乐,只有她静静地坐在一旁,弹着琵琶,琴声里满是哀伤。 张伯驹忍不住上前和她搭话,两人越聊越投机,从诗词歌赋聊到历史古今,仿佛多年未见的老友。 他心里暗暗感叹:这样一个才情出众的女子,怎么会沦落风尘?他本想多留一会儿,但因为有事不得不离开。 哪料,就在他准备走的时候,潘素突然追了出来,含着泪对他说:“求您救我,我还是清白之身!” 张伯驹愣了一下,心里一阵酸楚。他虽然出身名 门,风 流倜傥,但和那些纨绔子弟不一样。他爱才惜才,见潘素如此有才华,又对她的遭遇心生怜悯,于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她。 没两天,张伯驹找到鸨母,掏出一沓钱想为潘素赎身。没想到鸨母冷笑一声,说:“想带她走?做梦!她可是臧卓先生的人,你得罪不起!” 臧卓是国党中将,权势滔天,为人霸道狠辣。他早就看上了潘素,强行定了婚约。得知潘素跟张伯驹暧 昧不清,还妄想逃离他的手心,一怒之下将她关在一处私宅,只等择日成婚。 潘素虽百般不愿,却无力反抗,只能每日以泪洗面。 张伯驹一听,心里怒火中烧。他知道臧卓不好惹,但也不能眼睁睁看着潘素落入虎口。他连夜找到好友孙曜东商量对策,两人几经周折,终于打听到了潘素被关的地方。 几天后,趁着臧卓外出,张伯驹和孙曜东买通了守卫,悄悄潜入私宅。当他们冲进房间时,潘素正坐在窗前默默流泪。看到张伯驹,她先是愣了一下,随后扑进他的怀里,泣不成声。 张伯驹轻轻拍着她的背,柔声说:“别怕,从今以后,我护你一生周全。” 为了躲避臧卓的追捕,张伯驹带着潘素逃到了天津。临走前,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和家里的三位妻妾断绝关系,只为了娶潘素为妻! 这在当时简直是惊世骇俗。张家是名 门望族,父母都反对他娶一个风尘女子,甚至威胁要和他断绝关系。但张伯驹只是淡淡一笑,说:“我生来爱 女人,但从此以后,我只心系潘妃一人!” 他宁愿放弃家族的财富和地位,也要和潘素在一起。 新婚之夜,潘素握着张伯驹的手,感动地说:“惟愿余生与你共白头。” 张伯驹深情回应:“此生有你,足矣。” 他们的婚姻引起了很多人的议论。大家都觉得,张伯驹这个风 流才子,怎么可能一辈子守着潘素?但事实证明,他不仅做到了,还成了潘素一生最坚实的依靠。 婚后,张伯驹发现潘素在绘画上极有天赋,于是不惜重金请名 师教她画画。潘素也不负所望,潜心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代山水画家。她的画作清雅脱俗,意境深远,连张大千都称赞:“神韵高古,直逼唐人。” 1958年,她的《临吴历雪山图》还被当作国礼送给了英国首相,让国际友人都赞叹不已。 张伯驹不仅是她的丈夫,更是她最坚定的支持者。他们一起游历山水,写诗作画,琴瑟和鸣。在旁人眼里,他们是患难夫妻,但更是彼此的知己。 他们一生没有子女,却相伴了五十年,恩爱如初。 @紫衫书舍 人们总说,婚姻决定了女人的一生。但潘素用她的经历告诉我们:婚姻不是终点,而是人生的另一个起点。 如果她当初只是依附张伯驹,没有继续提升自己,她可能只是一个被宠爱的女人,而不是一代画坛名家。 她的婚姻,不是依赖,而是成长;她的爱情,不是束缚,而是成全。 就像她的画作《临吴历雪山图》一样——山高水远,意境无穷。人生也是如此,只有不断攀登,才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1935年,一风尘女子含泪哀求张伯驹:“求您救我,我还是清白之身!”张伯驹心生怜
紫衫的书舍
2025-02-22 16:56:13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