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四川等地推行公务扫码用餐#【#公务接待扫码用餐好吃在哪#】吃饭问题看似不起眼,却是公务人员出差时必须解决好的日常问题,绝非小事小节。
近年来,四川、江西、浙江等地推行公务接待“扫码用餐”,公务人员出公差就餐,不需要开具公函,只需到机关食堂扫码付费,不用专门安排,更不用层层陪同。公务接待“扫码用餐”得到越来越多认可,折射出群众对公权力在阳光下持续规范运行的高度企盼。
自中央八项规定颁布以来,各级对违规吃喝问题高度重视、三令五申,严肃整治“会所歪风”“舌尖腐败”等突出问题,既高压震慑、重拳出击,更由表及里、标本兼治,通过扎紧制度笼子,“几十个文件管不住一张嘴”的局面得到扭转,违规吃喝等现象得到有力遏制。
纠治违规公务接待是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方面,既要紧盯不放、寸步不让,又要深化改革、有效治理。
从一张公函一桌餐,到一个二维码一份餐,公务餐的这项改革看似简单,却一扫接待之弊,实现了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治理”的转变,传递出让公务接待走到阳光下、用政府部门过“紧日子”换来百姓过“好日子”的鲜明信号。
通过这样的举措,将过去“谁家接待、谁家出钱”转变为“接待谁、谁出钱”,从源头破除了基层公务接待的不正之风,刹住了“舌尖上的腐败和浪费” ,也让更多基层干部从接待活动中“脱身”。 但是,再密的网,也难免有“漏网之鱼”。违规吃喝背后的“土壤污染”并未完全清除,“吃公函”“吃食堂”“吃老板”“吃下级”等问题仍时有发生。
■没有制度万万不能,但制度绝不是万能的。
应当看到,有了公务接待“扫码用餐”这一新举措,并不代表万事大吉,大吃大喝等违规问题就会彻底消失。
现实中,不排除先“扫码用餐”亮亮相,再以“小事小节”视之、以“人情世故”为借口、以“安全私密”作保证,转场到隐蔽的高消费餐饮场所“二次宴请”。这也警示我们:再好的制度,如果打折扣、搞变通、做选择,也如一纸空文。
公务用餐制度改革,不能仅止于“扫码用餐”。民众对这一新举措释放多重效应,还有更多期待。
对此,须从制度建设、监督执纪、思想教育等多方面系统施治、常抓不懈、持续发力。
■技术赋能精准监督。
防范违规吃喝问题,离不开精准监督。积极探索“扫码用餐”之类的技术监督手段,紧盯“不吃本级吃下级”“吃公函”“精致走账”和伙食费重复报销等隐形变异问题,在相关平台设置追溯、监管、分析功能,通过线上实时预警、数据比对、受理投诉,线下实地核查、重点抽查、类比分析等方式,进行日常监督,品尝用科技赋能作风建设的“好味道”。
■群众监督无处不在。
鼓励群众监督违规公务接待活动,是有效治理手段之一。尽管有些公务接待活动变得越来越隐蔽,但群众监督无处不在。在对公权力加强监督制约同时,通过信息公开,强化群众日常监督,让监督的“眼睛”全程紧盯,让公务接待违纪违规行为无处遁形,倒逼各地各单位规范公务接待管理。
■从严自律管住自己。
心都管不住,哪能管得住嘴?狠刹违规公务接待之风,没有旁观者、都是“局中人”。广大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认识到位,谨防掉入“酒杯一端、坏事开端”的陷阱和泥淖,自觉对违规吃喝“说不”,坚决抵制“四风”污染,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促进党风政风民风一派天朗气清。
■“小”切口撬动“大”治理。
公务接待“扫码用餐”以小切口切入,在规范公务接待、遏制违规吃喝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我们期待,这场公务接待领域“舌尖上”的改革成为转作风、树新风的有力抓手,释放多重效应,激起更大涟漪。(安徽时评,原标题:公务接待这样改,“好吃”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