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回国探亲的杜维善来到了北京,找到了父亲月当年为孟小冬购置的四合院,并想收回这处房产,但住户却不认账,他只得找到相关部门,并出具了他是继承人的合法材料,那么杜维善最终有没有达到目的呢?
杜月笙,这个从水果摊小贩一路摸爬滚打到上海滩大佬的人物,他的故事远比电视剧更精彩,也更令人唏嘘,十四岁的杜月笙,初到上海,就被这十里洋场的繁华迷花了眼,可繁华是别人的,他只是个无根的浮萍,在各个角落挣扎求生。
没钱没势,在这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连活下去都难,杜月笙明白,要想出人头地,就得豁出去,他脑子活络,办事利索,很快得到青帮老大黄金荣的赏识,从此在上海滩站稳了脚跟,旧上海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繁华,更在于那种刀尖舔血的江湖义气。
黄金荣重情重义,对兄弟从不亏待,这也是杜月笙投靠他的原因之一,在兄弟们的帮衬下,杜月笙开始崭露头角,他经营的生意日进斗金,为青帮赚了不少钱,也为自己赢得了人心。
杜月笙的发迹史,就是一部旧上海的缩影,他从一无所有到富可敌国,资产过亿,成了上海滩响当当的人物,连黄金荣都得让他三分,经历过底层生活的苦,杜月笙对前来求助的人从不吝啬,无论是借钱还是办事,他都慷慨解囊,也因此赢得了不少好名声。
对家人,杜月笙更是挥金如土,他一生娶了五个老婆,育有十一个子女,其中最受宠的是京剧名伶孟小冬和最小的儿子杜维善,孟小冬是他的红颜知己,杜维善则是他属意的接班人,杜月笙对杜维善寄予厚望,吃穿用度都是最好的,还经常带他出席各种场合,希望他能见多识广,早日接手家族事业。
虽然自己没读过什么书,但杜月笙深谙言传身教的重要性,然而,杜月笙的时代终究要过去,时局动荡,他带着家人逃往香港,曾经的风光无限也成了明日黄花。
1951年,杜月笙病逝,留下11万美元遗产,分给了妻儿,弥留之际,他嘱咐子女两件事:不要混黑道,永远记住自己是中国人,杜维善跟着母亲姚玉兰去了台湾,在宋美龄的关照下生活还算安稳,为了完成学业,他不得不半工半读,后来做起了牛羊肉生意,又投资矿产,最终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商人。
1991年,杜维善回国探亲时,想起了父亲当年赠予孟小冬的北京四合院,那不仅是杜家的一处房产,更是承载着家族记忆的珍贵遗产,然而随着世事变迁,四合院的命运也发生了改变。四合院早已住进了二十多户人家,杜维善想收回房子,却发现产权早已变更,如今要收回,每户需赔偿两百万,面对这天价赔偿,杜维善最终选择了放弃。
或许有人会问,杜维善真的付不起这笔钱吗,当然不是,他是一位资深的古钱币收藏家,手中珍品无数,当他看到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只是一枚残破的古波斯金币时,他毫不犹豫地将价值18亿人民币的2128枚珍贵古金银币捐赠给博物馆,这些古币不仅丰富了馆藏,还填补了中国古钱币研究的空白。
杜维善放弃了收回父亲的房产,却将价值连城的古币捐赠给了国家,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背后是杜维善对父亲遗训的深刻理解和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怀,他明白,属于杜月笙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他,要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杜月笙和杜维善,父子二人在不同时代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杜月笙在乱世中白手起家,缔造了自己的商业帝国;杜维善则在和平年代传承了父亲的家国情怀,用另一种方式回报社会,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史,更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的缩影,它展现了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交织,也展现了中国人对家国情怀的坚守和传承。
杜月笙的时代早已落幕,但他的故事和精神却留在了人们心中,杜维善的捐赠,不仅是对父亲遗训的最好诠释,也是对中华文化的珍视和传承,这或许就是杜家父子留给后世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