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幼儿园的小朋友“能写会算”,到底有多荒谬? 在广大边远地区,很多家长都习惯以小朋友的“能写会算”程度来评价幼儿园的优劣。 入园一年,如果小朋友会写很多字,也会算简单加减法,家长就会对幼儿园啧啧称赞。 相反,如果小朋友不会写也不会算,家长们则频频摇头,既不满意孩子,又对幼儿园失望。 然而,从发展心理学的视角来看,这种对幼儿园的评价方式极其荒谬。甚至,如果执着于追求“能写会算”,反而有害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做了大量研究,总结出各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 一般来说,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小于7岁,皮亚杰认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发展存在以下特点: 1、自我中心。 这种特点就是指儿童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当成全世界唯一,所有人都跟他们一样。 比如,这个阶段的孩子蒙上自己的眼睛,随着自己看不见自己,他们认为别人同样也看不见。 2、泛灵论。 儿童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性,跟人一样,会开心也会流泪。 3、中心论 儿童只能注意到事物的单一特点。 经常性,这个阶段的儿童只注意高矮,而意识不到胖瘦。 这个阶段的儿童,始终认为细高瓶里的饮料要多于矮胖瓶里的(事实上完全一样)。 4、不可逆 儿童不能心理撤销,回到初始状态。 比如给两个孩子两盒包装好的糖果,他们都没有表示出异议。 但是,一会儿之后,其中一个孩子拆开包装,把糖果倒在桌子上,铺开来的糖果体积看起来比糖果盒大。 这个时候,那个没有拆开包装盒的孩子开始抗议了,认为拆开的糖果要比他的多。 这个阶段的儿童,无法完成这样的思考:铺在桌子上的糖果完全是从包装盒里倒出来的,它的数量并没有改变。 透过这些心理特点,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个年龄阶段的正常孩子,是没有足够的心理基础支撑他们较好地完成能写会算的。 如果过度执着于幼儿园孩子的能写会算,无异于违背规律的拔苗助长,结果将得不偿失。
那些家长所谓的“那不行”
【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