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总统马克龙的一番话,让我们看的是越来越清楚,欧洲根本没法自己挑大梁!2月21日,根据法新社报道,赶在去美国访问之前,法国总统马克龙出来讲话了。马克龙的表态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其一,马克龙表示,他打算对特朗普说,美国的“战略利益”与欧洲的“相同”。 其二,马克龙再次强调,不会向俄罗斯屈服,应该在为乌克兰提供可靠安全保障的情况下停火。但法国不打算向乌克兰派遣法国士兵,但如果达成结束冲突的协议,法国可能会派遣军队与盟友一起执行维和任务。说实话,到现在马克龙还准备说服特朗普欧洲与美国的战略利益相同,这真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美国的战略利益就是美国优先,那欧洲的战略利益是美国优先吗? 从马克龙最近的表态反映出,欧洲在战略自主性问题上的复杂困境。一方面,他试图向美国传递“欧美战略利益一致”的信号,强调跨大西洋联盟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又反复呼吁欧洲减少对美国的依赖,甚至在防务和经济领域谋求独立。这种看似矛盾的态度,实际上暴露了欧洲在现实政治中的两难选择。 首先,马克龙强调“欧美战略利益相同”,更多是一种外交策略而非现实认同。从特朗普政府的行动来看,“美国优先”的核心逻辑是单边主义和利益优先,比如威胁对欧盟加征关税、要求北约国家将军费提高到GDP的5%、试图单方面干预乌克兰谈判等,这些都与欧洲强调的“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和集体安全框架背道而驰。 马克龙的“利益一致论”更像是为了在即将到来的美法领导人会晤中争取谈判筹码,避免欧美关系彻底破裂。毕竟,欧洲在能源安全、防务技术、贸易链等领域仍严重依赖美国,直接对抗可能引发更大风险。 但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欧洲的“战略觉醒”始终停留在口号层面。马克龙近年来不断呼吁加强欧洲防务自主,推动本土武器采购、放松财政限制以促进技术复兴,甚至提出“欧洲优先”政策,但这些倡议面临多重阻力。 例如德国、荷兰反对欧盟联合借款用于国防开支,波兰等国坚持维持与美国的安全纽带,而东欧国家更担心脱离美国保护会直接暴露在俄罗斯威胁下。 这种内部分裂导致欧洲无法形成统一行动力,最终只能继续依赖美国的安全伞,即便明知这把伞可能随时被特朗普收走。在乌克兰问题上,马克龙的立场同样充满矛盾。他一方面强调“不会向俄罗斯屈服”,主张乌克兰必须主导领土和主权谈判,并警告“以屈服换和平”对所有人都是灾难; 另一方面又表示法国不直接派兵,只会在停火后参与维和任务。这种“既要强硬又要避险”的态度,本质上反映了欧洲对自身能力的不自信。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在军事援助、能源替代、难民安置等领域的捉襟见肘,已暴露出其战略资源的匮乏。 而特朗普近期绕过欧洲直接与普京沟通乌克兰和谈,更让欧洲意识到自己可能被边缘化。马克龙急于在访美时强调“欧洲利益必须被纳入谈判”,恰恰是为了防止欧洲沦为大国博弈的旁观者。 事实上,美国的“战略利益”与欧洲的诉求早已出现结构性错位。美国将中国视为主要竞争对手,战略重心转向印太,甚至计划从地中海和大西洋撤出部分军事力量,这直接削弱了欧洲的传统安全依赖。 而欧洲更关注俄乌冲突、中东动荡、气候变化等区域性挑战,这些议题在特朗普的“交易式外交”中优先级极低。更讽刺的是,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反而成了欧洲团结的催化剂,荷兰首相呼吁欧洲“有骨气”,波兰总理宣称“地缘政治外包时代结束”,连德国总理朔尔茨都承认欧洲必须“自力更生”。但这种“被迫觉醒”能否转化为实际行动,仍要打上问号。 归根结底,马克龙的言论折射出欧洲的集体焦虑:既想摆脱对美国的安全附庸地位,又缺乏独立承担责任的实力和共识。这种尴尬处境短期内难以改变。 欧洲若真想实现“战略觉醒”,就需要在防务整合、技术自主、能源独立等领域做出更实质性的投入,而不是仅靠领导人的外交辞令来维系脆弱的平衡。 否则,所谓“欧美利益一致”终究只是一厢情愿,而欧洲仍将在美国的战略棋盘上扮演被动角色。对此你怎么看?国际冲突来聊聊
法国总统马克龙的一番话,让我们看的是越来越清楚,欧洲根本没法自己挑大梁!2月21
任峻评世界巨大的
2025-02-21 11:00:38
0
阅读:7